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审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国外的专家学者各有探讨。Chermiss、Ricken和Blasel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工作者在工作上遭遇过度的压力,或是个人对工作不满意,因而产生一种心理上对工作退缩、缺乏热情和使命感,最后导致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的现象。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对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职业倦怠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教师是职业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付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相似文献   

3.
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均不利,它对学校的管理效率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利用在中国已经过信度和效度测试的中文版MBI-GS问卷,来研究荆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现状,并提出一定的应对措施。在三个中学中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7份,对结果采取方差分析的方法,发现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有无子女这三个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较大,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但由于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还需要做更多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学教师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枯燥、重复,还要面对高强度的升学压力,同时也要陪伴青少年在其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师在学校管理、社会舆论、自我要求的多重高压下,极易产生职业倦怠。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会极大地影响其生活和工作质量。如此种种不良如若不及时找到原因,采取措施消除,对中学生的成长发展会造成恶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在影响教师心建健康的众多因素中,职业倦怠则是一个核心因素。职业倦怠是1974年美国学佛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它与压力、紧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的职业倦怠则是一种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严重的紧张状态,是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付出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是承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而中学教师则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教育的对象日趋复杂,职业倦怠已成为威胁中学教师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职业倦怠研究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这种研究在给人们展示某一职业从业人员生存状态的某些不利方面的同时,可能给这些从业人员造成某种消极暗示。职业倦怠指强大工作压力下,个体工作者在工作中因过度劳累而出现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对工作消极怠工,情绪衰竭,成就感降低和对学生没有足够耐心等方面。目前,很多学校中学教师相继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如果长期发展,就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的方法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美国学者Maslach1981年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11.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  相似文献   

12.
张娟 《青年教师》2006,(7):45-46
“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做出反应的生理、心理综合症状,1974年费登伯格(Freuden berger)首次描述与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1981年,玛诗勒奇(Maslach)等人进一步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即情绪衰竭、人格的解体及低个人成就感。近些年来,教师的职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并且,人们普遍较为关注的是教龄11—20年的这一教师群体,认为这一时期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最严重。但是,根据笔者几年教师工作的切身体验及对身边教师的长期观察,认为工作1—5年也是一个“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的时期。这一教龄的青年教师也极易产生困惑和倦怠感,并对自身的发展及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本文旨在阐述并分析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为有效预防和消除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左彩云 《教师》2014,(8):124-124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是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体验到身心疲劳与能量耗竭的状态。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与质量,也影响到社会对幼儿教师行业的认可,更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理论与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困境 职业倦怠(jobburnout)指个体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与人际关系紧张源产生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对教师职业倦怠状态的研究发现,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之中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与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与成就感下降。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生活、工作与身心健康,也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有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对教学工作、班级管理产生了消极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  相似文献   

15.
沈俊 《教育导刊》2007,(5):30-31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时间维度教师职业倦怠是近年来教育界讨论较热的一个话题。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源于英语“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教师职业倦怠则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指出,职业倦怠有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17.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中校,是片区的组织校。前不久我们召开片区教研会,会前几位工作10年的青年老教师的话引起我的深思。他们说:每次走进教室,想到今后20多年还要这样重复地生活下去,便有一种想要逃跑的感觉。最初走上讲台时的那种神圣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负累,工作、生活日复一日,单调无味。除了要上课之外,还要应付各种日常的琐事:备课、改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客观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会引发学生心理障碍。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的因素。为此要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要使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人文化,同时还要强化个体自我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19.
所谓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其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缺乏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闯新路,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挖掘其潜力,焕发其热情,提升其素养,对消减教师职业倦怠、拓宽教师发展之路、增大课改成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