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培基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1):89-91,93
宗廷虎主编《20世纪中国修辞学》是一部高水准、高质量、高成就的修辞学史著。首先是方法论上的突破,具有较明晰的历史真实感和较准确的史学概括力;其次是比以往史著有三大进展:描绘了20世纪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新局面;提升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有机结合的新高度;开设了描写研究与解释研究有机结合的新范例。  相似文献   

2.
由黄曼君教授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 2 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立项选题 ,是在《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 1 895—— 1 990》一书的基础上 ,经过大幅度的调整、增删最后修订而成。与原书相比 ,新编本有着较大的变化 :一是篇幅缩短了 ,由  相似文献   

3.
4.
宗廷虎主编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坚持"以论带史、以史促论、史论结合"的撰写原则,通过其新颖独到的理论认识带出了充分系统的修辞学史料和正确精到的理论评述,既拓宽了修辞学史的研究范围,又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是一部特色鲜明的修辞学史专著。  相似文献   

5.
宗廷虎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上下卷)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和以往修辞学史论著相比,该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传承性,又有更多意义上的创新与突破。其突出特色主要表现为:纵横交错,点面观照;史论结合,一体互融;内外共治,寻根求源。正是在这种正确的方法论意识支配之下,才实事求是地梳理并论证了20世纪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不仅仅为读者奉献了一本厚重的关于20世纪修辞学发展的学术专著,更为修辞学界建构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散文文体论》是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剑晖教授的散文评论与研究论文集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 0 0 2年 9月正式出版发行。它是作者近 2 0年散文研究的心血 ,因为他把散文研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生命形式。80年代初 ,陈剑晖以《秦牧散文的艺术独特性》、《岭南散文风格初探》在《文学评论》发表后 ,相继写了关于黄秋耘、陈残云、紫风、岑桑、苏晨、沈仁康、万振林等作家的 10余篇散文评论 ,为文坛所关注。结集成本书的第二辑“岭南散文论”。 90年代以来 ,他一方面继续散文作家评论 ,论列了梦莉、司马攻、黑孩、戴少华、杨牧、李黎…  相似文献   

7.
宗廷虎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上下卷)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和以往修辞学史论著相比,该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传承性,又有更多意义上的创新与突破。其突出特色主要表现为:纵横交错,点面观照;史论结合,一体互融;内外共治,寻根求源。正是在这种正确的方法论意识支配之下,才实事求是地梳理并论证了20世纪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不仅仅为读者奉献了一本厚重的关于20世纪修辞学发展的学术专著,更为修辞学界建构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三位先生提出“20世纪中国学”的概念以来,中国现当代学研究的走向便发生了很大变化,力图将20世纪中国学纳入整体统一的研究视野,将20世纪中国学的现、当代分离的格局打破,已成为学术界极为关注的前沿问题,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如谢冕先生主编的《百年中国学总系》、严家炎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研究丛书》。  相似文献   

9.
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散研究的演变线索为:1915到1934年为产生发展期,思想与文学批评为其主线;1935到1984年为曲折停滞期,社会政治批评为其主要特征;1985年为探索新变期,文体和文化研究最具特色。散文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感悟式文学批评。新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的真正突破应注意如下问题:解放思想想以克服观念上的误区和盲点;建立一整套散文研究的理论话语以保证散文研究的科学性和独特性;散文文体研究的继续深入;大胆借鉴新的研究方法;学科研究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指南针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首,不仅给中国文化带来重大影响,也影响着世界文明进程.其发明并非一蹴而就,是经过了漫长的辛勤研究和不断改进,逐渐发展而制成的.本文选取《中国文化读本》中关于指南针部分进行汉译英,并且解析,希望将本书中更多的中国文化内容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文学至“五四”时代开始门庭冷落,不过在此格局中,就《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而言,却是一个例外。对于20世纪中国小说家来说,“《红楼梦》情结”已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进行创作时普遍摆脱不掉的“梦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对诞生于其后的20世纪中国小说具有原型和范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首批美学原理中就有三本同名的《美学概论》。这几本概论就像三胞胎一样,通过对其外表即结构框架的比较,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而其内在的性格即美学本体论,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具有开创性,但也为后代美学教材的写作留下了漏洞去完善。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在风云变换中艰难地跨过了世纪的门槛 ,在历经西化 -苏化 -西化的循环后终于斗转星移 ,走出迂回 ,迎来了中国文学思想变革与创新的新世纪。回顾百年文学思想的历史 ,如何从中外交汇、古今杂揉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流变中找出其内在理路 ,从而梳理勾勒百年文心的发展脉络 ?如何摒弃政治斗争和社会发展史的思维模式 ,避免将文学思想史变成社会、政治对文学思想的影响史 ,找到文学思想自身发展的图式 ?这是文学批评史家、文学思想史家首先也是最棘手的难题。在世纪末出现的回顾百年文学思想史的为数很少的专著中 ,…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复旦大学唐金海、周斌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以下称<通史>)问世,其出现的意义,我以为在"求其贯通、求其放心、求其新变"三点上实现了突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史写作的可能前景,一个继续在朝向20世纪文学史完善形态的路上走下去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郑海凌教授在《中国图书评论》中以鸟瞰的姿态,宏观、客观地对王教授的专著《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进行了评析,称其为"中国百年译学思想的科学描述"。郑海凌教授的评析是从大处着眼,本文将于细节处对专著的"科学性"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崇尚理性的化传统与18世纪的启蒙精神,为19世纪现实主义学注入了忠实地再现生活现实、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的哲学基因。在对20世纪小说的审视中,能否发现理性传统的存在,能否察觉作家对生活本质、历史必然、自然秩序的肯定以及由此生成的真实观念,无疑是判别作品特质的重要依据。由于《日瓦戈医生》兼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表征,透过其学理念和表现方式,不仅可证实本的“生命基因”之说,而且可深化对20世纪现实主义内蕴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有识之士率先打出了“重写文学史”的旗帜.至今,在这种时代使命的召唤下,研究界确实推出了一些成功的“重写文学史”的范例,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等,皆为“重写文学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大潮的挤压下,早已褪去光环,滑向文化的边缘;写诗、读诗甚至成为人们钝化的灵魂深处的些许回忆.在这寂寞的、诗情疏离生命精神稻田之际,<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如空谷足音,在久已沉寂的诗坛掀起巨大波澜,这为诗歌的存在与发展发出的呐喊声昭示着新诗火种绵延不息,响应了新诗再次复兴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文体样式,但因古代正统的文论意识作怪,它只能作为"小"说存在于民间,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其自身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进入近代社会后,小说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俨然成了一种"大"说,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那么,作为一种文体样式,现代小说体式与古典小说体式有何差异?20世纪的小说体式有了怎样的进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小说文体样式?新近出版的季桂起先生的<中国小说体式的现代转型与流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以新颖的文化视角、独特的学术见解,清晰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小说体式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的流变过程及其运行规律,从而为中国现代小说体式的史学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