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联合发出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这天傍晚,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照例来到新闻台的窑洞。当时,新闻台总领班李光绳值路透社班,吴文焘还没进窑洞,就听李光绳在高叫:“快看,是啥?”吴文焘忙跑过去看,只见抄报纸上一连串英文“急电”的字样。  相似文献   

2.
“一晃都这么多年过去了!”吴文焘同志得知我们前去拜访的意图,不禁感叹道。 整整半个世纪以前——即1944年9月1日,新华通讯社在延安正式开播英文电讯,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外新闻广播事业的发端。当时作为新华社副社长和刚刚组建的英文广播部的主任,吴文焘直接参与并领导了对外广播初创时期的工作,是这段历安唯一仍然健在的见证人。最近,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访问了81岁的吴文焘同志,同他一起重温了党的对外宣传事业的历史和传统。  相似文献   

3.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联合发出<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这天傍晚,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照例来到新闻台的窑洞.当时,新闻台总领班李光绳值路透社班,吴文焘还没进窑洞,就听李光绳在高叫:"快看,是啥?"吴文焘忙跑过去看.只见抄报纸上一连串英文"急电"的字样,紧接着又有几个英文单词出现在眼前:"日本投降了!"这时,路透社又播出了一条比较详细的消息:日本天皇已经接受盟国条件,宣布投降.  相似文献   

4.
在第1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新华社的科技新闻《“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新华社1999年8月18日播发)一稿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篇经过精心雕琢而成的精品,具有以下四点特色: 一是鲜明的引导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党性原则决定的。我们的所有宣传报道,都应做到江泽民同志说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新闻中的精  相似文献   

5.
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最后一天,也是新华社设在人民大会堂的“两会”新闻报道中心最繁忙的一天。 8:10 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的朱承修和彭树杰同志像前几日一样从新华社大厦北门上车,前往报道中心。  相似文献   

6.
不久以前,本刊活叶版上曾对新华社在8月20日发的“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见8月21日新华社新闻稿)引起一些争论,这一次争论对我们到底该怎样识别资产阶级新闻是有益处的。这里,把这一篇引起争论的稿件和争论的过程与内容,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 新闻的内容“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是新华社的编辑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一些材料摘编成的一篇消息。这条消息的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发的英文电讯稿往往显得冗长拖沓,有的则笼统含糊。下面是1979年冬新华社与法新社就中国红十字会救济滞留在泰柬边境的柬埔寨难民一事播发的电讯稿(原稿是英文)。现试作比较,以见“长”“短”。两篇的中译文是: 新华社曼谷11月29日电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的一批日常必需品于今日抵达泰国,协助解除柬埔寨难民之困苦。中国远洋轮“华阴”号于当日下午在曼谷港口卸下药品、罐头食品和布匹。这批物资将由泰国红十字会分配给越过边界进入泰国的柬埔寨难民。  相似文献   

8.
1972年7月,我就当时发掘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上许多珍贵文物,写了一条消息。消息于7月28日经郭沫若同志审阅后,新华社即报周恩来总理审定,于7月30日播发。 周总理是第二天就将稿子退回新华社的,只改了四个字:将原稿中把出土的一幅帛画说成“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一句中“空前”二字,改为“前所未见”四字。周总理日理万机,但对工作一丝不苟,新华社报送给他的新闻稿,他每篇都字斟句酌,有时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一一重新标过。当时,我只为周总理亲自修改我的稿子并同意播发而高兴,没有仔细去想周总理为什么要这样改。…  相似文献   

9.
从4月2日到5月11日,新华社三位记者以“中小学教育广角镜”为总题,陆续推出了8篇稿件。我相信,1988年的新闻史上,将会铭刻上它们的名字:《教师是“伯乐”吗》;《涉世第一师——致“红卫兵”爸爸妈妈》;《教师:职业?事业?》;《“吃饱了肚子就能办教育”》;《和未来教师聊天》;《迎风小树长得壮》;《把欢乐还给孩子》;《也向自己喊一喊》。这组报道抓住教育系统的一些典型事例,针对教育改革的一些难点,围绕目前许多人议论再三的热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份,谢冰岩同志查阅《新华日报》(华中版),发现该报1946年2月17日第四版的《新闻工作》第一期上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淮北黑板报情况的,他极其兴奋地告诉我,要我去看看。第二天下午我真的去看了,一看就引起了我的回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在当时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的建议下,召开了华中新闻工作会议。会议由新华社苏中分社社长谢冰岩同志主持。新华社淮南分社汪义  相似文献   

11.
1972年7月。我就当时发掘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土许多珍贵文物,写了一条消息。消息于7月28日经郭沫若同志审阅后,新华社即报周恩来总理审定,于7月30日播发。周总理是第二天就将稿子退回新华杜的,只改了四个字:将原稿中把出土的一幅帛画说成“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一句中“空前”二字,改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10日.某报有一篇新闻的标题为“枪手击溃红军”。这是一则转载新华社的体育新闻,说的是8日有“红军”之称的利物浦队在与“枪手”阿森纳队的英超焦点之战中,客场1比3负于对手。  相似文献   

13.
三大本厚厚的用稿剪贴本和10多个令人惹眼的获奖证书,足以说明小苟的5年军旅生活是充实的。言及写新闻,小苟说:“只是因为爱”!和他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他对写新闻爱得是那么艰辛,爱得那么痴迷。小苟入伍来到某工程团四连,官兵们长年累月在深山沟里挥汗筑“龙宫”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他发誓要把官兵们的苦累与欢乐,追求与奉献,写成新闻登在报上。一天施工下来,他累得腰酸背届,别的战友一下班就倒在床上睡觉,他则抓繁时间读书写稿。不到一年,他寄出去70多篇稿,却全无音信。小苟并不气馁,仍就痴写不断。他坚信:精…  相似文献   

14.
四月四日和四月九日人民日报登载的《传“绝招”》、《两粒滚珠》两篇千把字的短稿,引起读者热烈的反响。《传“绝招”》是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史越峨写的。这篇短通讯发表十几天之内,新华社、人民日报连续收到广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十九个省市写来的九十八封读者来信。所有来信都热情地赞扬了老焊  相似文献   

15.
迥然不同的“新闻鉴赏力”《新闻记者》月刊1986年第10期刊登的《<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一文,先是对新华社评述新闻《广州经受三次冲击更有生气》的“立论”和“写作方法”抨击一番,接着对这篇评述新闻的“发表途径”非议一通,最后全文收束到对“上边”的所谓“‘左’的思想和传统工作方法的批评”。作者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行》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做文章的。借别人的文章来做文章,不可能把别人的文章全部引述和转述,这是可以理解的。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但引述和转述“意见书”时是经过精心删节处理了的。这就理所当然地有必要在评论陈文时,再看看他所赞赏的那些“意见书”的原文,并着重就他用来做文章的“意见书”发表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1947年7月初,时任新华社东北总分社社长吴文焘奉命从哈尔滨起程前往莫斯科,并从那里飞往此行的目的地——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吴文焘是作为中国解放区代表团成员赴布拉格参加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活动  相似文献   

17.
获得全国第12届好新闻二等奖的《制止国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以下简称“无偿”篇)一文,作者是新华社国内部记者贺劲松同志以新华社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见《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8月29日一版)。这篇1200字的评论,写得铿锵有力,观点鲜明、评论公正、以理服人,发挥了很好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全文共分6段,衔接紧凑,论述一层深似一层。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呢?首先,开门点题,指明要害。评论一开头就紧紧切题,单刀直入地把反面论点拎了出来:一些企业把  相似文献   

18.
信息速递     
事件新华社纪念英文广播开播60周年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每日电讯正式开播。这一天从此成为日后新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走向世界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二月六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题为《离休干部张福保自办苗圃义务植树》的新闻,接着就有读者来信指出这篇新闻严重失实。新闻里有这样一句话:“他(张福保)从一九七二年开始,每年都自费花上几百元钱买来树苗进行移栽培植。”读者来信指出,这样算,十来年张福保为办苗圃似乎就花了几千元。警备区的干部战士为此议论纷纷:义务办了两小块苗圃,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记者吴锦才获得了“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他历来以业务进步神速而著称。1982年,尚不满20岁的吴锦才毕业分配到新华社。4年后,24岁的吴锦才就以一篇《水 水 水》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经过两次破格晋升,1993年吴锦才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高级记者。198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十佳青年”。1993年获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称号。记者:当年您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直接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