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区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伦理和体育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体育伦理侧重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秩序及其所遵循的规则和范式;体育道德侧重于主体自身的修身养性,执著于人格心灵的净化和身心修养的提高。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及比较、逻辑推理法进行研究,对体育伦理和体育道德在研究的对象、层次、内容、二者的作用和意义、价值表现形式等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二者有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公平竞争呼唤体育工作者加强体育道德修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翔  张兆斌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166-167,169
通过对中国女排在14届世界锦标赛上2次故意输球,和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在14届亚洲运动会上战胜韩国队而夺冠的分析,阐述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活动中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提出加强和提高体育工作者的体育道德修养是保证公平竞争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伦理学视角出发,在剖析体育市场服务伦理常规之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对体育市场服务的伦理常规与体育道德特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得出如下结论:体育市场服务是有条件、有代价、相互性的,体育市场服务的常规模式是基于自利追求的互利互惠模式;互利互惠构成体育市场服务的伦理常规,也是体育市场服务的伦理基础;体育市场服务中的体育道德特例是指那些能够主动地考虑被服务的利益,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以维护和满足被服务者利益的行为,尤其指体育市场服务中心的无偿服务行为。伦理常规是体育市场服务系统的主要支柱,体育市场服务中的体育道德特例则不构成体育市场服务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成因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政策性的失误和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控制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的强制干预和漠不关心,民间行为的与时俱进和实用性.通过重塑新的行为规则、责任和价值内涵,力求转换政府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理念,强化政府责任;打破传统教育理念,调整民族传统体育目标为"重过程、轻结果";保存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意义,并不断赋予时代意义来规避民族传统体育意义匮乏;保存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形式,防范民族传统体育本质缺失;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让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服务于社会来寻求自身发展的现实道路;发展民间体育组织的力量,引导民族传统体育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华体育道德是一份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它是随着中华体育在历史上的演进而形成和发展的,是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着“身心性命之学”这一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中华体育道德的核心是道德人本主义。中华体育道德的宗旨是塑造理想而健全的人格,中华体育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中华体育道德的理想境界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至健大秩序。  相似文献   

6.
体育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前言体育道德是指体育工作者以及一切体育活动爱好者,在从事体育竞赛和参与体育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属于职业道德范畴。随着“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道德的作用,提升整个体育界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7.
徐红萍  李江 《体育科技》2011,32(1):12-14
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体育道德行为脱节是影响运动员体育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从社会道德、家庭道德、体校的体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最后从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完善体校的体育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体育道德行为脱节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体育道德与体育法是保证体育良性发展的重要调控与约束机制,二者在最终目的、价值取向方面具有一致性,在产生方式、作用方式、效力时段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二者协同治体具有重要意义。厘清二者的关系,对于减少体育道德与体育法的冲突,实现二者的融合,促进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体育道德起源的哲学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体育道德的起源问题,揭示了体育伦理学体系内涵的主客体关系,初步解决了体育道德研究领域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竞技体育事业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人们的体育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不断变化,体育道德取向呈现出复杂化和矛盾化的特点。从社会学、伦理学和哲学角度,分析了当前竞技体育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体育道德强度反映了个体对体育情境中道德事件本身道德性质的认知水平,对于个体在运动中的体育道德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56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男生307名,女生261名,平均年龄=19.1±1.04)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理统计检验体育道德强度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比赛中亲-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和体育道德推脱在体育道德强度与比赛中亲-反社会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体育道德强度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比赛中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比赛中的反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体育道德推脱对体育道德强度和比赛中亲-反社会行为之间关系均表现出了显著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道德强度一方面直接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比赛中的亲-反社会行为,另一方面通过体育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对比赛中的亲-反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广涛 《体育文化导刊》2012,(7):120-122,134
墨家思想提倡博爱和尚同等理念,蕴含侠义精神、体育教育思想、武术思想等。墨家思想中的尚贤尚同、终身教育、言传身教、自我修炼、兼爱互利等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非攻"、"侠义"为主题的传统体育是墨家关注的重点,墨家以其深厚的哲学思辨滋润着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3.
对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力求提出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基本对策,以利于我国体育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体育道德经济价值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体育事业糅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加强体育道德建设是不能忽视、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人们的体育经济行为与体育道德行为密不可分:体育经济具有内在的道德合理性,体育道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体育道德水平的高低,必将影响体育事业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道德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其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国体育道德研究现状,为今后体育道德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研究认为,社会转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由此带来人们利益追求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引发了体育道德"滑坡"。已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针对体育道德行为失范的整治纠偏研究欠缺。提出进一步深化体育道德理论研究,注重体育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且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植养,并不断吸取营养与为它所融合,之后形成自身独特的魅力。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文章通过上中国知网、翻阅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并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对我国目前如何在新时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中华大地上保持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持久旺盛的生机,同时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现其永恒的魅力与风采。研究结论认为:要通过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下体现的深刻内涵与本质,同时要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媒介与手段,实现传播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部分,其发生与发展浸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传统。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儒、释、道、佛和交感思维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于其它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体育道德教育就是指通过广泛的、多样的道德教育形式.把体育道德要求、规范从外在灌输到体育行为主体的意识中,养成体育行为主体的道德良知、信念,使体育道德规范成为其内在的约束力和推动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使其既能实行自我监督,调整自己的行为,又能参与社会行为的调整过程,对他人提出体育道德要求和进行体育道德评价.从而使体育道德在体育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维系我国传统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西方竞技体育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大部分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面临着萎缩的困境,甚至面临着文化扭曲的危险.对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深入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机遇与现实途径,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对今后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不同角度谈起,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及文化学的相关知识。主要阐述了文章的开展路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核心概念的厘定;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及现代思考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