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说文>是一部说解字义、辨析字形的纂集专书,包含了9000多条训释,这些训释不仅在具体释义上为后世的字书、随文注疏等提供了范本,就方式而言也是后世难以超越的.<说文>的训释方式可以分为直训、义界、描绘等类别.其中,义界是<说文>中最主要的训释方式,比之于直训与描绘,义界是一种完全的、更为优化的训释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时珍有意识地使用声训训释医药词语名源,引自《释名》29的条声训可以证明,即使在其声韵标准中被释词和训释词音不同不近,只要意义符合其要求,仍然被当作推源声训引用;《释名》已有声训李氏不引用,而重新训释被释词,证明声训的引用仍主要受意义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深刻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许慎依据《说文》自身的性质对前代训释进行改造与优化。《说文》的训释优化包括训释优选、训释改造两个层面,它受到形义统一原则的制约,遵循词义训释的客观规律,符合训释体系的内在需要,并受到儒家经典中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通过不同优化机制的综合与协调,《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改造,成为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诂林》所收《说文段注》类文献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训释兼校勘类,即训释为主兼有校勘的性质,收有8种著作;一类是单纯训释,收有2种著作。文章对这些文献的性质与特点进行目录学讨论。认为这些文献以段注为中心,对其考订、训释,成果显著,对后人研究段注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我国文字史、辞书编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汉语大字典》充分利用了《说文》训释本义的资料.本文试图分析《汉语大字典》引用《说文解字》解析字之本义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其中包括对两汉方言学的继承与改造。具体而言,《说文》大量的词义训释直接取自扬雄《方言》,并从中吸收了训释优化的思路。在继承的同时,《说文》根据自身性质对《方言》进行改造。此外,《说文》对两汉方言学的其他成果也进行了广泛吸收。通过对两汉方言学的继承与改造,《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优化。  相似文献   

7.
《墨经》中的疑难字,是解读《墨经》的一大障碍,虽经前贤多方求解.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拟对《墨经》中疑难字的训释作一梳理、总结,评议历代学音对这些字训释的得失,并以这些字=寿例,指出《汉语大字典》的编暴疏漏,以期对今后的《墨经》解读及大型字书编纂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说文》训释语由许慎概括字(词)在各种具体文献中的不同用法并加以提炼而成,是字(词)存储状态的意义,即词典义。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的、稳定的、全面的意义系统。通过对《说文》训释语的整理,可以构建一个东汉时期常用词系统,这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10.
《希麟音义》承袭并发展《玄应音义》《慧琳音义》的编纂体例和训释内容,收释二书已收释的佛经60部和已收释的词条1063条;并增补训释《玄应音义》《慧琳音义》未收录的佛经34部、未收录的词条725条。对于《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已收释的词条,则更换或增加这些词条中部分字形、释文等,使其音义内容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游国恩《天问纂义》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对楚辞研究者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其部分按语时见发明,对楚辞研究者极具启发性.但该书亦存在着按语未能及时吸收同时代研究成果及部分按语错误、文本校订错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善注《文选》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征引式的注释方式,主要通过征引大量古籍故训来指出文句的出处和解释词语的意义。李注亦大量征引了《左传》中的材料,这些材料有的与现存传世文本相合,有的却相左。文章从对这些材料分析的入手,对李善《文选》注征引《左传》情况作了一较为全面的考查。  相似文献   

13.
论清代满蒙文大型“分类词典”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年间圣祖敕令编纂了满文单语种大型分类词典——《御制清文鉴》和满蒙合璧的《清文合蒙古鉴》等。至乾隆年间,高宗敕令在这些早期词典基础上扩充类目、修订借词、增加注音等,逐渐规范编成了标音词典——《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此基础上编纂了《御制清文鉴补遗桑抄》、《清文鉴择录》、《选录清文鉴要语》、《清文总汇》、《满汉文鉴》等满汉合璧的大型分类词典,之后合并满蒙合璧词典和满汉合璧标音词典等。编纂了《御制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其后又增加藏文、维文等编成了《四体合璧文鉴》、《御制四体清文鉴》、《御制五体清文鉴》等四、五体合璧词典。  相似文献   

14.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之处。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给象形字注音,除采用常见的注音方式外,还有三种特殊注音方式,分别是:误训式、“取其声(鸣)”式、“谓之×”式。  相似文献   

16.
王明春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2):31-33,43
高诱注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注音资料,为后人研究汉代语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高诱在给古籍中的字注音时使用较多的注音术语,系统地研究和梳理其使用的注音术语是研究和使用其注音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与《离骚》都体现出浪漫主义特色,它们都充满想象,但又有差别。《逍遥游》表现为一个一个的寓言,《离骚》主要通过神话来体现。《逍遥游》表面冷静,感情深隐,《离骚》感情直露奔放。  相似文献   

18.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19.
汉字间音义关系是复杂的,古人对语言的音义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约定俗成”,二是“音近义通”。宋代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继承和发展“右文说”必须要对“右文说”有全面深刻了解。  相似文献   

20.
史载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到战国秦汉年间,皋陶文化逐渐形成.历史人类学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皋陶的身份经历了华夏英雄祖先之一、儒家化及神化的演变.此间,主要生活于皖西境内的群舒,曾十分活跃,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曾形成一定的影响.战国晚期,楚都寿春18年,寿春成为晚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寿县被认为是楚文化考古研究的起点,寿县境内发现的楚国晚期铜器,是最早被认识和受到注目的出土楚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