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兴 《考试周刊》2010,(22):176-176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内容更加为学生关注。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大胆创新,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其独特的教育目标,要求文化基础课程能为专业服务。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而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正是贯彻其理念的要求之一,传统政治课堂教学过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脱离了学生的专业,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文从中等职业教育特殊的课堂教学要求的实际出发,对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了一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实验主体,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是新课改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新课改下的新课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领袖,而更多地扮演起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针对这一改变, 结合语文精致教育的教育理念,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下的精致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改革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越来越普及,同时高中政治新课程要求我们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进社会,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习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如何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学生体验、探究知识服务,为政治综合探究课堂教学服务,本文结合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和政治新课程的实施,政治课教学更加要求生活化和有效性,而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对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对每一位政治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试图探讨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构建有理、有趣、高效的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创新政治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中学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价值取向。因此,中学政治课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和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获得新知,发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推进,政治学科的教学也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理念.接下来笔者将对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模式进行探究. 一、新课改条件下的政治课程的变化 新的政治课程把旧教材上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删除,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更加紧密地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了过去的政治课程过分强调其社会功能,片面强调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不足.新的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求政治课程更加地贴近学生的生活,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能力,不再片面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高中政治新课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教材由"书本化"转向"生活化",在新课改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平淡无其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在课堂上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如今新课程改革已全面进入课堂,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构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物理课堂中,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的推动作用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备受关注,课堂教学主张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将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探索,寻找合理的路径营造优质的课堂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新课改的理论以及创新教育的理论,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具有创新的意识,积极的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海南师范大学关文信教授说:理念是行为的内核,行为是理念的外延,改变行为先要从改变观念做起。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培养  相似文献   

13.
初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所做的一些尝试。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4.
海南师范大学关文信教授说:“理念是行为的内核.行为是理念的外延.改变行为先要从改变观念做起”。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下面我即新课理念下.教师如何按照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上好历史课.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换角色,改变教师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政治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课本知识.轻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教学理念变得更切实际,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变、更加灵活,这样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依据,从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出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张素萍 《考试周刊》2012,(13):173-174
从2008年秋季开始,河南省高中开始进行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教材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教材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更体现生活实际和时代特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然而,我根据这几年的观察和实践,发现老师们甚至教育部门的领导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基本上是穿新鞋走老路。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改革是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务必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能够切实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教学方式——和谐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体现出一种全新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帮助教师和学生切实完成新课改的目标和任务。如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构建语文和谐课堂需要注重四个原则——民主.平等、探究、合作,本文将从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正>要想使课堂教学确实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想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灵活的处理教材,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杨军 《河南教育》2005,(9):22-22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它的定位与大的教育环境、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系统对于教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有时代感,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因此,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在教学策略上大胆创新和实践,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核心。教师要用科学发展观找准自己的位置,适时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深刻、多维。下面,我从六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一、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