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光照 《青年记者》2007,(3):113-114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电视频道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6月,全国现有2094个电视频道(包括中央、省、地级市和县级电视频道),其中电视台320家,上星频道33个,年产节目60多万小时,受众近11亿人。拥有如此丰富的频道资源和这么庞大的收视群,按理说是彼此相得益彰才是,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电视节目设置同质化,一般都是新闻加电视剧,资源浪费严重。经过两年来的电视集团化和频道改革之后,各省级卫视迈开了专业化的步伐,进行频道资源重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陈立 《新闻前哨》2004,(8):19-20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电视进入了品牌争霸的时代。各省级卫视纷纷推行精品名牌战略,打造出了一大批独具魅力的优秀节目和品牌栏目。但是,单凭一两个名牌栏目,并不能保证省级卫视在竞争中获胜。仅靠节目质量参与竞争,在荧屏大战中还是会处于劣势。省级卫视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确立频道整体的品牌经营思路,即以节目和栏目的点状突破,带动整个频道的系统优化,全方位地对频道形象、频道特色、人力资源等频道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将名牌栏目优势扩大为整个频道的品牌优势。  相似文献   

3.
省级电视台一旦上星就成为覆盖全国的卫视.成为卫视就想夺取全国广告市场的一部分份额。这样一来.肯定会与央视发生矛盾.在运行中遇到困难。于是.省级卫视不得不放弃攻打全国市场的策略.像上海卫视改版.刚开始时说要以东方卫视打全国.现在回过头去主打长三角.广东的南方卫视也是强调主打珠三角.我曾经写文章说过.省级卫视的战略调整.就是将高举高打(综合频道打全国)改为高举窄打(综合频道打区域).这种改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做一个区域媒体的龙头.其实规模也相当大.一个区域的人口规模可能就相当于人家的一个中等国家甚至一个洲。就拿南方卫视来说.真正覆盖了珠三角.覆盖了数亿人口.规模就不得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战略收敛也是对的.这是综合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从1989到1999年短短十年间,中国31个省级电视台先后都有一个电视频道(一般都是新闻综合频道)上星。加上央视的十来个频道和本地的诸多频道,中国老百姓一下子可以收看到30-50个频道,可谓频道繁多,节目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三十多个省级卫视频道内容的严重"同质化",差不多都是"新闻  相似文献   

5.
李翔 《新闻实践》2012,(2):50-52
一直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广电总局“限娱令”一经发布,就立刻受到各个省级卫视的重视。那么,“限娱令”对于省级卫视的品牌建设又提出哪些新的挑战?省级卫视又该如何抓住机遇应对这些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收视率调查存在的弊端以及"唯收视率"带来的不良后果,探索打破收视率独大的格局,提出:建立收视率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不同主体人员评议、媒体关注度等在内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让电视节目回归健康均衡发展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7.
余伟 《新闻世界》2013,(9):66-67
滚动字幕系统作为一个优质传播阵地,是进行电视节目导视、节目宣传推广、观众互动、频道品牌建设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本文以安徽卫视近年滚动字幕的操作实践为例,对滚动字幕对卫视频道建设的功能进行归纳总结,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级卫视频道定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西藏、云南和贵州3个省级卫视的频道率先上星。在随后的10年间,各省级电视台一套频道上星,形成一省一星的格局。2004年,上海炫动卡通卫视、湖南金鹰卡通卫视、北京动画频道以及深圳卫视、南方卫视相继上星后,打破了一省一星的格局。2005年,随着海峡卫视的上星,中国内地的省级卫视频道增加到了37个,副省级城市有15个。自此,省级卫视便成为中国电视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样本的选择标准为省级卫视工作日新闻节目内容和编排,取样日期为2005年5月30日(周一)至6月3日(周五),样本来源于2005年5月23日第21期《中国电视报》的导视周刊。播出的新闻节目个数①均以《中国电视报》导视为准,节目时长通过查询省级卫视网站的节目介绍获得,若查询不到节目相关介绍信息则以《中国电视报》导视中前后节目时间差额算作节目时长。  相似文献   

10.
伴随61号令的实施,省级卫视在一片涨价声中迈入了2010年,电视媒介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定位与营销之间的竞争,还是资源与服务上的整合,以省级卫视为代表的各电视台之间,必将会在对手与帮手之间博弈与竞合。  相似文献   

11.
肖梅 《视听界》2002,(6):25-26
“收视率”已成为近年来在电视业、广告业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组。可以说,搞电视的人没有不知道“收视率”的,已经到了言必“收视率”的地步。收视率关系到电视台的生存发展,收视率成为评价电视节目的重要标尺,收视率与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劳动报酬紧密挂勾。影响节目收视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中视动力传媒文化中心(MM)监测平台对我国省级卫视频道在2011年5月份的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得出了5月份我国31家省级卫视频道的网络影响力指数数据及其排名。相较于前四个月,全国省级卫视网络影响力整体低迷的态势未获得任何改善,指数均值接近触底,重庆卫视等多家卫视频道创造月度排名新低,江苏卫视再度登顶。  相似文献   

13.
郭唯 《中国编辑》2011,(1):66-69
文章对全国三十多家省级卫视频道品牌宣传语作了梳理,并对频道品牌宣传策划与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当前省级卫视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寻求频道的特色化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对频道品牌进行全方位策划与宣传应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彭姝 《声屏世界》2014,(11):38-40
<正>在央视索福瑞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的综艺节目收视份额排名中,占据前六位的分别是中央台三套、湖南卫视、中央台一套、江苏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除央视外,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以及浙江卫视成为省级电视台极具竞争力的代表。本文选取湖南、上海、江苏、浙江四家卫视2013度娱乐节目发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四家卫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现状。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分析,对省级卫视未来的娱乐节目制作以及频道专业化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11年7月份全国省级卫视频道网络影响力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视动力传媒文化中心网络影响力监测平台(CMM)对我国省级卫视频道在2011年7月份的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得出了7月份我国31家省级卫视频道的网络影响力指数数据及其排名。我国省级卫视频道网络影响力持续下滑趋势刚刚在六月份获得扭转之后,七月份再次下跌。众多电视台期盼的暑期效应并没有在网络中获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使各个省级卫视频道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从客观上也为全国省级卫视还原媒体本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传播平台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笔者认为,省级卫视频道要善于抓住这次国家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机遇,遵循媒体发展的自身规律,并勇于创新出新,既要注重内容产品的生产,也要把频道本身作为一家品牌企业来经营,既要注重内容生产,也要注重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7.
张健 《声屏世界》2007,(4):8-10
作为频道专业化实践的一部分或者专业化实践的流风余绪,专业频道在管理上究竟采取频道制还是中心制,是一个时期以来电视业界争论较多的问题,并因为体制、机制特别是敏感的干部人事等问题而在众多的电视媒体讼议纷纭;举棋不定。即使在某些电视媒体已经实行了频道制,但频道总监作为管理主体,并未真正作为负责任的管理主体,拥有独立的资源调配权与处置权。这当中,省级卫视因其在省级电视媒体中肩负地方省委省政府的对外展示窗口与争夺区域性传媒市场乃至全国性传媒市场的作用而更显特殊,值得人们加以更多的关注与解读。本文从卫视频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入手,延伸出“公用地悲剧”理论,以说明省级卫视采取频道制管理体制,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视动力传媒文化中心网络影响力监测平台(CMM)对我国省级卫视频道在2011年9月份的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得出了9月份我国31家省级卫视频道的网络影响力指数数据及其排名。与前8个月的发展趋势一样,我国省级卫视频道网络影响力在9月份的表现并没有获得扭转,在整体趋稳的情况下,出现略微下滑。排名前  相似文献   

19.
省级卫视频道的角色定位与品牌运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新闻窗》2010,(6):56-56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电视台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省级卫视之间竞争尤为白热化,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星空大战"。省级卫视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拼杀中胜出,赢得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的观众的注意力,必须要从角色定位与品牌运营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熊忠辉 《视听界》2007,(5):26-29
自2006年至今的近两年时间里,卫视之间为拼抢市场份额的竞争目益惨烈,围绕着影视剧、大型选秀类活动和新闻纪实类节目,频道混战,收视起伏,竞争推动全国市场结构变化。江苏卫视、天津卫视杀人前6名,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与第一阵营差距进一步缩小,卫视全国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