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我指导学习”的导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崛起,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这种转变中,许多新的名词也逐渐被大家接受。“自我指导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发展个人自我指导学习的能力,已被视为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观点。本文拟从自我指导学习及其意义、培养自我指导学习能力的导学实践及导学启示和建议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我指导学习”及意义 使素质教…  相似文献   

2.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的形式之一是课前分析。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行为,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我们先来看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争当自护小能手王月英构思:今天的少先队员将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但队员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被拐骗、迷路、受伤等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增强队员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结合我中队开展的“自护协会在行动”活动,我引导“自护协会”开展...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自我”,“自我如何被认知”,关于“自我”的命题是20世纪哲学和文学致力于探讨的主要命题。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通过“镜像”理论对“自我”的问题作了深刻阐述;米兰·昆德拉是一位高度关注人类灵魂的小说家,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体现自我存在的可能性。在其1994年的长篇小说《不朽》中,“自我”作为一个突出主题而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5.
生存论意义上的“我”与语句世界中的“我”有所不同,前者指向有个性的,在特定际遇中的“我”;后者是被约化为普遍必然性知识的,无个性的“我”。西方哲学的古典形态将“自我”的本质认识为“普遍者”,无视真实的个人生命的存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动,则成为对普遍主义的“自我”解蔽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趋向于高学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情况下,中专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那么,中专生怎样顺利地走向社会,成功地推销自己呢?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看法。关于自我推销战术“自我推销”是目前大、中专生中的热门话题,它泛指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被他人所理解或接纳的过程。对毕业生而言,“自我推销”则专指“择业”和“谋职”。中专毕业生在择业中,应正确运用自我推销战术,掌握如下原则和方法。获取就业信息,摆正就业位置“错放了位置的人才,就是‘垃圾’。”人才学者这样…  相似文献   

7.
从古代“仁者,人也”的定义可以看出,“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那么在这种“二人”对应中,个体时时处在“他人”的定义与评价中,虽然我们表面上并不否定个体拥有自我评价的权利,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具合理性,只有通过“人伦”关系或集体来定义“自我”才是合格的。用渠道化的“二人”关系去定义任何一个“个体”,单个“个体”的存在似乎没有合法性,也是不可想象的。照此推理,生活在这种个体无法逃脱的“二人”关系网中,被定义的一方也易于被企望做一个沉默不语的人,如果我们惯于相互定义,双方自然都会被物化,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8.
五、教师自我培训“外部支持者”(园外)目前国际教师在岗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建立和发展教师在岗培训的更大规模的援助系统,通过针对实践问题的合作性研究(含自我反省)学习来促进职业的和人生的发展,强调在专业教育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从事师资培训和教育研究的人员(先前被视为专业的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加盟教育实践研究,成为“教育问题研究性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分子;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也需要在支持“一线教师的自我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培训,并学会更有效地获取来自“自我教育共同体”所有成员(包括…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又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实践“自我需要”顾松灿“自我需要”就是自我充分发展的需要,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例如渴望实力、成就、自信心,渴求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期望获得充满活力与效能的心理机能;企求被人尊重,受人赏识、注重;希望最高程度地...  相似文献   

11.
外语师资培养与反思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21世纪的外语教学改革能够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应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开拓。因此传统的“师资培训”将逐渐被“教师教育”所取代。“教师教育”的目的是确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由“教书匠”变成“科研”。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性教学由于侧重于教师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外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课前的教学设计需要反思,课堂的教学过程需要反思。课后的教学效果需要反思,事实上,准备最充分的公开课更应该反思。  相似文献   

13.
在男性依然被等同于人类、客观理性、公共领域的时代里,男性为文,尤其是男性散文主要是由表现“大思想”、“大情怀”、“大胸怀”的宏大叙事构成,忽略自我身体和日常生活情感的表达。相对于此,当下女性为文则普遍地从自我身体出发,将日常生活纳入文化与审美的论述之中,与人们一起分享她们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没有高蹈的大义,没有抽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人本质”不是“自由”,故而“自由美学”不足为训,应予解构。“人本质”是“自我”,从“自我’’出发解释“美本质”,建立“自我美学”,也许正构成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必然选择和真正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自我”与语言是分开的,自我是无语言的,从“发声”到“不发声”是自我“流浪”的过程。观念、世界、劳动等是自我消除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学生,其自我评价(SA)、自我体验(SE)、自我控制(SC)均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被分裂的主体也会有所区别。让学生“给自己画一幅像”,首先应该画好由自我意识决定的“主体我”。因为由“主体我”的思想、认识、观察、判断来决定的“客体我”往往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湖南电视台的“超女”风波还未平息,2006年上海东方卫视又乘胜追击,在“我型我秀”的同时更推出一档大型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选手们不断在镜头前,夸张地表现自我,秀出自我,也成为了社会上关注争议的现象。曾经被中国人所信奉的“沉默是金”在一次次的选秀节目中备受考验,也被新世纪的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抛之脑后。可这样表现自我是否真的有必要、有意义呢?  相似文献   

18.
吕蓓卡和叙述者“我”是《蝴蝶梦》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不管是在外形还是性格方面都形成强烈的对比,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吕蓓卡是叙述者“我”另一个分裂的自我,她是被压抑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活动,盲目追求满足。叙述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活动。两者相结合才构成一个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一个散文作家的自我若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始终处于开掘,深化,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冰心选择的“自我”是理想的,这决定了这个理想的“自我”是以舍弃现实为代价,是以遮蔽“自我”的另一面为代价。冰心“自我”内在精神结构中三个具有本质性影响的因素-宗教情结,童年情结和才女情结。这三个情结原先是滋润其散文艺术世界的三股甘泉,此时甘泉早已凝固,代之成为牢牢束缚冰心对自我进一步挖掘,审视和选择的三条绳索。  相似文献   

20.
哲学论域中的自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或“我”曾一再成为哲学沉思的对象,孔子曾提出“四毋”的要求,从认识论上看,“毋我”含有消除主观成见之意;就价值观而言,“毋我”则意味着超越小我,道家对于“我”,也以有而无之为立场,道家的这种无已说,惟有联系其自然原则,才能得到较为具体的理解,相对于儒家对礼乐明的礼赞,道家更多地表现出崇尚自然的趋向,佛教所说的“我”,包括“人我”与“法我”,前与人的存在相联系,指作为个体的“我”,后则涉及人之外的一般对象,与之相应,无我亦包含“人无我”与“法无我”二重含义,相对于佛教,休谟通常所谓的“自我”,不过是相继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作为实体的自我只是一种“虚构”,当自我被理解为“知觉的集合”时,它便推动了本体论上的实在性,从毋我、无我到质疑自我,对自我的消解和否定构成了其中共同的趋向,但作为具体的存在,自我既以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为特点,又以感性生命为存在的前提;既有个体性规定,又包含着社会的内容;既经历了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又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发展阶段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