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有的同学虽然想搞好学习,但是一拿起书就想睡觉,而只要不看书,干别的事马上劲头十足,为此自己也感到苦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办法解决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由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睡眠本来是与看书活动无关的人的本能行为,但由于与无关刺激建立了联系,就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如人在疲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学不看不行而勉强支持,多次反复以后,学习与睡觉两种无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经过不断强化,这种联系逐渐固定下来,以后看书便成了瞌睡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读书本来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在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现在越来越不想读书,认为学习是一件极其厌烦的事,还有的学生虽然也想搞好学习,但是一拿起书就想睡觉,而只要不看书,干别的事马上劲头十足,为此自己也感到苦恼。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  相似文献   

3.
上了高三,学习任务明显加重,为了迎接高考,晚上自学看书的时间明显长了起来。这时很多同学会发现,拿起书本看书,不一会儿两个眼皮就打架,想睡觉。一副昏昏然的状态,但是如果让看电视、玩游戏,就会睡意顿消,立刻来了精神。晚自习拿起书来看一会儿就想睡觉的现象,在高三学生并不少见,这是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出了问题,自学时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条件反射的结果,如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学习。自学时看一会儿书就想睡觉这种现象,是后天形成的不良条件反射活动造成的。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形成的、随条件变化的反应,它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一些本能行为出现时,如果给予一些无关刺激,时间一长,二者之间就会建立联系,以后只要这种无关刺激一出现,就会引起相应的反应。睡觉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看书本来与它无关。学生上了高中以后,学习紧张,一天下来非常疲劳,本应注意休息,但即将到来的高考,又要求他必须加大自学量,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功课,这样他拿起书来看一会儿,就要抵制由疲劳而带来的困意的侵袭,困意袭来时,想抛书睡觉,可又觉得不复习不行,于是就强迫自己坚持,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看书和睡觉这两种原本无关的活动便建立了联系,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重  相似文献   

4.
李苏 《高中生》2012,(9):50
读书本来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是高中生学习知识的必经途径。但是在高中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现在越来越不想读书,认为学习是一件极其令人厌烦的事。还有的学生虽然也想搞好学习,但是一拿起书就想睡觉,而只要不看书,干别的事马上劲头十足,为此自己也感到苦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何办法解决呢?  相似文献   

5.
李苏 《高中生》2012,(3):50-50
读书本来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是高中生学习知识的必经途径。但是在高中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现在越来越不想读书,认为学习是一件极其令人厌烦的事。还有的学生虽然也想搞好学习,但是一拿起书就想睡觉,而只要不看书,干别的事马上劲头十足,为此自己也感到苦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何办法解决呢?  相似文献   

6.
正处“黄金时代”的中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他们具备优良素质的重要保证。而在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课题上,生物学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学习习惯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根据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知道: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相结合(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应用,都可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学生如果能把一天的学习、活动、睡眠等时间合理安排,严格作息一段时间后,就能形成以时间为信号的条件反射。如此就能保证学习时精力充沛,避免课上昏睡,晚上失眠的现象发生,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我这样一种人,你还来照什么!你这是对我的侮辱!""对不起,爷爷,我只想让更多人了解你们的生活状态,对不起!"在家的附近,见到了一个很"奇怪"的流浪汉。奇怪的是因为他在看书,但仔细一想,又不觉奇怪了——流浪的人难道就没有权利看书了吗?  相似文献   

8.
<正>对纽约人来说,在匆忙的生活中总能挤出一些零散的时间来看书,而最好的地方就是地铁。在地铁里,很多人喜欢手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无论是小孩、上班族、学生、老人,不管旁边是否有人,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纽约的地铁本来速度就不算太快,且不能上网和接收手机信号。习惯了快节奏的纽约人,总要想点事情来填满这个时间,而看书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杨立行 《家长》2012,(7):32-34
认识“强化定律” 俄国动物学家巴甫洛夫曾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因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是非条件刺激,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多次之后,铃声就成了进食的信号。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也就是条件刺激)。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这种反射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10.
代京安 《考试周刊》2009,(13):150-150
1.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即使同一年龄层的学生其学习动机也不尽相同:有的想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的想获一技之长,将来成为优秀运动员:但相当多的学生是想得到欢乐。如果对这些自然动机一概不予理睬.硬搞一些与学生要求完全对不上号的练习,其结果只能是:学生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大失所望,久而久之,就容易对体育课形成恶性条件反射,一听说体育课就反感、厌倦、害怕。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动机服从教师的合理要求呢?  相似文献   

11.
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不轻易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反射,是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形成的。它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教育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差,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教育界提及最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怎样才是主动学习?不用老师、家长督促地看书写作业就是主动学习吗?积极提问、回答就是积极参与吗?我认为,诸如此类只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表面形式,真要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教师就一定要深度地挖掘学生  相似文献   

13.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是渴求知识的必经途径。但有些人一拿起书就想睡觉,只要不看书,马上劲头十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4.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学习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教材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更为抽象,学生本来对于新知识是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却普遍出现了畏难情绪。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这种消极情绪呢?本文将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工作,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困难及原因,并且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成语不仅是汉语的精华,有些成语更是激励我们奋发读书的座右铭,笔者在学习成语时辑录了以下一些与苦读有关的成语:1.穿壁引光——出自晋·葛洪《西京杂记》。也作“凿壁偷光”,即从墙壁凿穿一孔,从缝隙中借邻居家的灯光看书。形容好学,刻苦读书。葛洪在其书第二卷中说:有一个叫匡衡的年轻人,特别嗜好读书,但是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一到夜里就不能继续读书了。有一天夜里,他实在太想看书了,于是就想出一种办法:何不借用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呢?然后,他就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借着微弱的光他又开始如痴如狂地读书了。  相似文献   

16.
很多高中学生感到数学难学,主要难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上,常常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就是,听老师讲课听得懂,看书上的例题看得会,但独立解决问题时,就错误百出,甚至束手无策.仔细分析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学习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呢?下面就高中学生常常出现的几种学习障碍,与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留意观察并参考了每年一度的学生体检表,得出了一个一般规律:喜欢趴在书桌上(近距离)看书的学生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大都戴上近视镜,而当这些学生戴上了近视镜之后,仍然喜欢趴在书桌上学习,结果本来通过戴眼镜把视力矫正正常的学生,势必把眼睛逼迫得又进一步近视了。而始终保持标准姿势学习的人则不会近视。因此说,近视是一种习惯。本文就近视的发生、发展、典型实例与调查三方面来说明:近视是一种习惯,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文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9.
小组讨论是课堂小组活动的一种。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对于我们的美国同行来说,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为大家所习以为常了。在我国,课堂中的小小组讨论也大约在上世纪的6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是今天突然变得“时髦”起来,随便在一堂课上动辄就看到老师要求前后桌的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讨论”为了什么?“讨论”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学生的讨论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并非每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都心知肚明。而恰恰这些问题十分关键,非常重要。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参与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且要使思想有条理,有逻辑,这当然应该是语课的目标之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十几分钟,哪怕几十分钟的时间“讨论”就能实现?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讨论是一个训练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形式,更不能成为点缀,或摆设。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小组活动等同于小组讨论。美国同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时,农村教育的“赔本”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教育本来既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因为它可以形成一种能提高人的未来收益的资本。但是在社会发展更加依赖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国农村又如何会出现与之相悖的教育“赔本”现象呢?本文拟就这一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作一系列解读,认为农村教育“赔本”现象,与我国延续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投资系统以及农村教育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