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不周山     
"不周山"的故事尽人皆知,它来自一则神话: 昔者,共工与颇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展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相似文献   

2.
“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学术界历有存疑者,究其争论,皆因文献记载各殊而抒己见。正如《淮南子·本经训》说:“昔共工与高辛氏(帝喾)争为帝”一样,《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又换成了祝融。说:“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弄清这些问题,对研究中原远古文化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因此,这自然地成了不少文学研究者和历史学者共同关注、潜心求证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一一般来说,小说创作是由于人们在自己的想象中意识到了某种价值而开始的。中国人想象力自由发展的最初时期是周朝末年,即春秋战国时代。做为想象力的产物,首先是神话。但中同流传至今的神话非常少。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五帝本纪写起,而不写那些怪异的事情。当然,其它杂书中还是可以找到神话残存的记载的。汉初的《淮南子》就是这类杂书之一,书中有关于天地创造等方面的神话,例如《天文训》中写道: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相似文献   

4.
彭建红 《语文知识》2006,(12):20-20
社是土地神。相传社神名叫句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因为能平九土,被黄帝选中做了土官,官名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又《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神其农业也。”  相似文献   

5.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从河南这块土地上逐步展开的。传说中的炎、黄二帝都在河南一带活动。河南新郑是黄帝的故乡。历史上最早的治水名人共工,家居地即今河南的辉县一带。他用“堕高堙庳”的方法获得治水成功,因而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尊敬,甚至成了后世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淮南子》中就有“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相似文献   

6.
十六字令三首(2934一1935)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一倒海翻社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白母血..口二.呀奋.叨吃粗..卜界鳄丰残·护镇眺柱其间:“上有胎楼山,下有八冉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下鞍剑刃。天欲堕,赖以拉其间:《淮南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颇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I背景】湘贵一带横断山脉,号称“十万大山”。此组小令为作者创作于长征湘贵行军途中。忆秦娥·娄山关(1933.0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背景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收录的中国古代神话篇目有:《女娲造人》(七上语文)、《夸父逐日》(七下语文《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七下语文《短文两篇》)。除此以外,学生对很多中国神话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  相似文献   

8.
我发现网络上关于这则神话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大部分都围绕文言文"先落实字词,之后分析共工形象,最后朗读"这样的顺序来完成。搜索关于共工的神话,发现共工的形象非常复杂,有极正面的,也有极反面的,《怒触不周山》也有很多版本,马克思指出神话的本质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认识和愿望。共工只是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具体化的载体。因此,我觉得我不能凭自己的喜好在学生面前去定位共工的形象,那我的课应该做什么?我一时感到迷茫。  相似文献   

9.
鲁迅开始创作《不周山》(后改题《补天》)——《故事新编》的第一篇,是在他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期。那时,他正当年富力强,雄心勃勃,而且现代题材短篇小说创作获得很大的成功;于是,他想拓宽创作题材领域.“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创作第一篇《不周山》,便取材于“淑诡可观”的古代神话.他构思了宏大的美学结构:“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相似文献   

10.
(7)指出汪笺、彭校中因不明一些虚词的较为特殊的用法而出现的释义不确的问题。现举“遂于死也”条:《思贤》:“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76页)汪笺: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文之证。彭校:…  相似文献   

11.
社祭,祭土地神也。什么叫社呢?据《春秋》、《左传》等所载,春秋战国之时,二十五家为一社,而在边远地区村寨,也有五户、十户为一社,或称田社。社日,必须祭社神。社日,分春社日,秋社日;“仲春祈谷是春社之日也;仲秋获禾是秋社之日也。”社日即立春、立秋之后五戊日。何谓社神?共工之子句龙,被称为社神,即土地神祉。《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相似文献   

12.
女娲补天神话的表象是"补天"和"治水",但从某种意义上则暗示了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对社会人伦秩序的认识。人们通常把女娲补天理解为女娲修补因共工触不周山而导致倾斜的天地。从传世文献留下的信息来看,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两则神话反映的时代内容不在一个平面上,这两则神话的粘连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  相似文献   

13.
重欲必亡     
【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  相似文献   

14.
《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①.  相似文献   

15.
(一)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叔向贺贫》初中第六册) 课本注曰:“越,超过。”越,为“超越”,乃是常训;“使越于诸侯”句不作如是解。今案:《尔雅·释言》:“越,扬也。”郝懿行云:“《诗》‘对越在天’对越即对扬,犹云‘对扬王休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云:扬,越一声之转,故发扬之转为发越,飞扬  相似文献   

16.
《周易》“豫”卦二爻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对其中的“介于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介,纤也。”王弼注:“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陆德明《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郑‘古八反’,云‘谓磨砎也’。马作‘(扌介)’,云‘触小石声’。”《系辞下》:  相似文献   

17.
“投壶”,是古人宴席的一种礼制,又是宾主相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它是一种古老的酒令,既有“武令”的奔放之慨,又有“文令”的典雅之趣,故在先秦时的王室、诸侯和士大夫的筵宴上十分流行。如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记载:“晋中行穆子、荀吴相投壶,为投壶氏,后有投氏。”汉唐时期,“投壶”习俗也很盛行。如在河南南阳汉画像馆  相似文献   

18.
《周易·系辞下》云:“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周易正义》部分举出此语,标目“屈伸”,“示大道之原”,且加“连类互证”:《全唐文》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乍龙伸而蠖屈,将欲上而复低……类七纵而七舍,期必高而让高。”颇能阐明《易》此喻欲进故退之意。《六韬·武韬·发敌》“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八《连珠》:“盖闻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俯乃高。”拟象不同,寓意不异,皆《老子》之“枉则直”也。  相似文献   

19.
《礼记·学记》系统地阐述了一套教育的原则和教学的方法,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教学相长也。”这就告诉我们在实际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一《补天》原名《不周山》,作者对这篇小说,曾有过这样的说明:“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①又说:“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③关于茀罗特,通译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者。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因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生命力”,特别是性欲的潜力所产生的。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