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会议报道是最能反映记者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的报道题材。如何使形式单调的会议报道丰满起来?如何使相对静态的会议富有动感,使电视传播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在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电视会议报道的改革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让会议新闻回归新闻本位,成为很多电视台时政记者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的会议特别是新闻发布会,"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新闻点,每个新闻单位都不可能避开这个新闻点另做新闻,这种会议一般难以写出独家新闻.但是,只要记者善于利用互联网以及采访主办单位有关人员找到独家的新闻背景.仍然可以在新闻中写出不少独家内容,使自己写出的会议报道别具一格,与其他媒体记者的会议新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会议给记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闻由头,如何把会议、文件"写活"、"写鲜",传递给百姓更有价值的信息?时政报道的平衡点在什么地方?学会用足会议、文件及各种活动透露出的信息,多做"加法"、变硬为软,记者对新闻进行民生化视角处理,这是鲁中晨报时政报道的创新路径之一. 记者要学会做"夺宝奇兵",从会海里"淘"出有价值的好新闻,仔细了解会议背后深刻的背景和内涵,从会议中"读"出独到的见解或关注点.在传递会议消息时把"死"材料变成活资源,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为平时积累的零散新闻素材提供增值的机会,形成新闻报道的深度效应,找出百姓所关注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4.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对于海内外前来报道的数干名记者们而言,意义重大,是新闻的"富矿",更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MOJO(MobileJournalism移动记者)记者们"各显神通"的舞台.如何更好地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要求、利用新媒体手段做好两会新闻报道?笔者谈谈参加两会报道的一些思考和收获.  相似文献   

5.
与国内会议报道相比,国际会议新闻在某些方面更容易发挥报道单位和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改进会议新闻报道上更容易取得成果。其操作方式也能对国内的会议报道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会议往往是展示企业发展的"窗口",尤其对于服务于企业的新闻媒体而言,对会议的报道非常重要,会议新闻可谓是大有写头.然而跑过一段时间会议新闻的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掉进了固定模式的框框内,不知如何去创新,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价值、最吸引读者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7.
"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是党报新闻改革的一项重点,也是记者和编辑最为头疼的一个难点.最近几年,党报在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方面可以说是想尽办法,像<南阳日报>一版的"要闻快览"专栏,有时一次编发七八条简短新闻,在以前可以发一个整版.  相似文献   

8.
省报驻市州记者站记者,应邀参加各种会议多,"泡"会议成为记者的一种负担。不参加不好,参加了又往往写不出好稿,甚是为难。在多年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学会挖掘会议新闻,是驻站记者必须越过的一道"坎" 应该肯定,会议里头有新闻。会议往往汇合了某一方面的专家,集中了某一方面的专题,还有各类报告、材料和各方面人士的讨论、座谈、这些都为记者掌握、了解情况,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许多经验丰富的记者,从会议素材中挖出了不少的好新闻。历年来全国好新闻评比,就有不少的新闻是记者从会议中挖  相似文献   

9.
采写会议新闻时如何创新,是记者现在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成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搜索新闻的藏身之处──新闻眼的俯视现在,一般性的会议报道令记者和读者都非常头疼。试想,在时间非常宝贵的快节奏时代,有多少读者愿意捧着一份报纸去看长篇会议报道,去关心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业务性工作部署呢?作为党报记者,我们应该如春蚕吐丝般奉献出令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翻阅当代新闻史上的一些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令人叫绝的来自会议的报道。其实,一些会议报道之所以令人生厌,与"抄材料"式写法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各种会…  相似文献   

10.
正在地方党报的版面上,会议报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会议报道的千篇一律、呆板空洞影响了地方党报的可读性,使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地方党报必须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和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深入研究,善于从会议中"挖"新闻,以更好地发挥地方党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会议报道不应一概排斥,会议仍是新闻的资源"富矿",值得从中"挖"新闻  相似文献   

11.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12.
刘桢 《新闻传播》2009,(9):66-66
会议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要闻版头条,会议新闻所占比重相当大。会议新闻承载着上情下达的重要作用.是企业重大决策、当前重点工作的全面反映,因此,做好会议新闻报道尤为重要。要使会议新闻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信息传递作用.除了记者在采写过程中狠下功夫外.编辑也应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选准报道切入点.创新报道形式。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读性.将企业领导层的意图传递到每一位干部职工.以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广播记者要增强时政新闻的可听性就要从报道的指导思想、写作内容和创作手法上下工夫. 一、报道的指导思想要从民生、民意、民情出发.广播听众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要求往往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而一些电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多为会议新闻报道,内容停留在程序上、会场上,造成百姓对时政新闻的厌倦和反感.其实,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会议都有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内容.如果在报道会议新闻时,记者、编辑多留意会议上什么是老百姓关注的,哪些是老百姓感兴趣的内容,将关注点放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上,你想不让老百姓听,他还和你急呢!  相似文献   

14.
写会议报道是记者感到头疼的事。因为会议报道千篇一律,形成套套,读者不爱看,而记者出席了会议又必须报道。这就给记者提出了改进会议报道的迫切课题,即跳出会议圈子,寻找新闻由头(亦称新闻眼),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篇。去年3月3日,我  相似文献   

15.
叶红菱 《传媒》2016,(13):28-29
会议报道是纸媒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舆论阵地,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应将其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好纸媒阵地意识,牢牢把握舆论的引导力和主导权.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的多家媒体运用新技术手段,在会议报道方面做了很多尝试.笔者认为,要做活会议新闻,应有效地改变会议本身枯燥生硬的不足,充分挖掘会议的"新闻富矿"优势,使会议报道鲜活起来.会议报道要想做到既轻松可读,又独家深入,编辑记者需要在三大维度上创新,即话语维度、视角维度和空间维度.  相似文献   

16.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会经常出现.如果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时只在一堆会议材料上勾勾划划,改头换面,轻车熟路地凑成一篇"消息",很容易落入俗套,还会引起读者的腻烦.如何让会议消息"鲜活"起来,使其变得信息丰富又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都会有一场新闻大战,今年"两会"新闻大战中又多了一个新的"方面军",即网络媒体记者。网络媒体加人"两会"报道,也提出了网络如何报道"两会"的新课题。比较各网络媒体的报道,总结今年的经验对于今后网络新闻的发展也许不无好处。"两会"会场增添新角色 新媒体的兴起常常引起新闻记者报道工具的变化,网络媒体参与"两会"报道使我们的记者队伍,除了背采访包、拿采访本的文字记者,带录音机、扛摄像机的电台、电视台记者之外,又多了一些提着电脑采访的网络记者。 网络媒体记者以其有别于传统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8.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19.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20.
民政新闻怎么写读者才喜欢看,容易接受,这是我们跑民政部门的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板着面孔,灌输式地讲政策、讲法规的写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欣赏标准和要求。把新闻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感到更加亲切,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接受信息。会议报道要学会"找故事"当记者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突发事件或现场新闻,容易写得生动具体、故事性强,而写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如会议报道、出台政策法规或措施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