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量的觉知方式所呈现的是事物的自相,比量的认知方式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共相。在现量中所显现的自相是一个当下生成着的缘起构成域,这是一个还未概念化、现成化、对象化的生成境域,构成了美的源泉。现量活动成为审美活动的根基,它在瞬间把审美意象和盘托出。审美观照排斥一切比量的概念推理成分,而以现量的方式直接显现缘起的审美境域。  相似文献   

2.
“现量”是王夫之诗学中的重要范畴,指人的感性知识,以及由人的意识参与了的可以洞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现量说”强调艺术构思中的直接审美感兴,关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并且在继承“以禅喻诗”传统基础上有所超越,其思辨性和科学性都达到了中国文论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宋代主流诗学是以理性为基点建立起来的,逻辑、知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自然科学和思辨哲学的长足进展为前提,宋人保持和发展了对“理”的持续不已的兴趣。所谓“理”,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思想、日常情理和与之相关的表达方式。与宋人推崇理性有别,明代主流诗学关注的则是有关诗歌创作的经验。七子派相信,汉魏和盛唐的艺术实践完美地遵循了某种艺术法则,后人如果想揭示或制订规则,就必须具体地考察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从中发现秩序并遵循这种秩序。王夫之在宋、明之后建立他的诗学体系,其理论思维首先着眼于宋、明主流诗学的失误。王夫之推崇审美直觉,不承认我们非得在理性原则和经验规则中二择一不可;他致力于克服理性原则和经验规则的冲突,并把审美直觉置于超越这种冲突的优越地位。王夫之郑重地将佛学的“现量”概念引进诗学领域,表明他对感受的直接性异常重视。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虽然在世界观上坚决反对佛道的虚空灭寂论,但在认识论和知识论上却全面吸收了佛教法相唯识宗的思想,其对"能所"范畴的改造,对"现量"观的创新,都丰富了中国传统的认识论,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佛学的思想资源,他的认识论不可能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平生多与僧人交游,思想上沿袭宋明思想家的理路,游走于儒、佛、老之间,对佛学兼包并容,并有《相宗络索》传世。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全盘吸收法相宗对“识”的分析和认知过程的探讨,突出现量在认知过程中的觉悟己性真实的重要作用,固然只是对相宗各种概念的注释,其现量论也只是因明学的翻版,既非创建哲学体系的需要,也非经世致用的理论指导,更不是修证的实践,但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实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对象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以相宗的“八识”、“三性”来解释“现量”的含义,他着力阐发“现量”之“现”,使“现量”成为一个含义更为丰富的术语,并把它运用在诗学评论,这是对相宗思想的发挥,其做法有相宗本身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缘,用西学理解出的“直观”可与之相印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地山和丰子恺是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佛学对许地山和丰子恺的文学影响体现在文学创作主题和表现形式、审美思维等多方面。本文从佛学对两位大家的影响这个角度,阐述在佛学影响下两人的人生观点、艺术思维及文学作品等,揭示其共通之处和独具特点,从而进一步肯定两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李叔同的出家动机、活动经历、佛学著作三方面可见其佛学的通透性,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位佛学大师对温州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李叔同的出家动机、活动经历、佛学著作三方面可见其佛学的通透性,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位佛学大师对温州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禅宗以心作为本体论的范畴,“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空、境、悟”集中体现了它的美学智慧。受众凭借审美心理的“共通感”而获得普遍的主体认同。在无意识的直觉洞察中觉醒,日常感性中获得涅磐,康德的“共通感”理论赋予悟道者以超越世俗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艺术直觉就是主体不借助于逻辑思维程序和经验积累,直接洞察某一现象的社会涵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能力。艺术直觉具有感性性和直接性、模糊性和转化性、直接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向审美者显现自身,但这种显现相关于审美经验的生成。针对作品的审美活动,就是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的相互生成。审美经验的传播就是审美经验经由媒介所发生的交融,但传播媒介在显现作品和艺术时,又遮蔽了它们自身。只有不断地去蔽,才能让艺术的本性与存在相关切,从而让审美经验生成生活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许多诗作,特别是他晚年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极富禅理禅趣。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学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王维往往能把宗教体验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从而创造出出神入化而又饱含禅宗神韵的千古佳句。王维之所以能把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一是得益于其艺术家兼佛教徒的特殊身分,二是与其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审美欣赏能力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功能的综合运用。美妙的审美体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补充、印证、作用、斗争后构成的。在同一社会条件下 ,社会地位不同、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不同 ,在美的感受上存在着差异 ,即使在最初步的美感中 ,也会体现审美者的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渗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对于加强修养、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都有难以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的"语言论"作为其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弥补、沟通了克罗齐直觉美学观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美学体系。在大量接受克罗齐"直觉即表现"的主观内在式思维,建立美感经验的独立性之后,在"艺术传达"这一问题上涉及到从"主体论"到艺术"本体论"以及其中的"语言学转向"问题,这些都促使朱光潜面对中国传统诗歌资源的时候从"点悟式""体验式"的主体心灵鉴赏角度转向对诗歌本身语言形式上的"内在"分析。在重视语言对诗歌重要的作用同时,他提出了语言——思想——情感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关系。中国诗学本身即具有汉语的诗性传统,而朱光潜将其与瑞恰兹的文学语言理论进行相互生发、相互变奏,最终不仅使得现代美学在学科化进程的同时加强对审美经验的阐释力度,更是为现代美学的发展塑造了一条崭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直觉论     
道德直觉是任何生命个体都具有的潜能。道德直觉不仅有利于道德知识的意会性体悟,也有利于价值结构的创造性建构,还有利于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要培养道德直觉能力,就要注重道德经验的系统积淀,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与大自然开放,重视美育以提高审美能力,并培养道德学习主体的“虚静”心态。  相似文献   

18.
教师形上的智慧何以可能?从直觉的三种形态来看:理智直觉的对象性现认在并不直接拥有形上之道本体的情形下强行认知教育终极本体,教师的形上之知便在这矛盾中产生;生存直觉作为理智直觉的辩证过程。使对象化的自我回归本真的自我,教师的生命成长由此可达和谐;审美直觉则以艺术的心态将教育的终极理念作象征性理解,教师们在教育终级理念的昭示中体验着自我生命的绵延之流,教师形上的智慧在这种生命的历练申衍生出来。  相似文献   

19.
宋代儒家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和佛道学说的刺激下,进一步转向内心,融通佛道,建构起精致化、理论化的境界说,铸就了其承续先秦儒学而又超越先秦儒学的新儒学特色。它在以下重要关节点上得以具体展现:重建道德形上学;高扬自由之乐;强化直觉体验等。这些“关节点”作为宋儒境界论的具体表征,都可以说是儒释道会通互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审美直觉与合情推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审美直觉与合情推理及其之间的关系,重点阐述了审美直觉强化合情推理的可靠性、审美直觉调控合理推理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