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为教育界“热点中的热点”。人们在探讨中将目光凝定在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上,围绕着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有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各种观点内部又是“同室操戈”,各自立异。仅双主体论就有“主导主体”说,“主导主动”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关于教育主体性的争鸣先后形成了两次高潮,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先后卷入了争论之中.其结果,是彻底清算了以"教师中心论"为代表的"教师(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主导主动论"、"轮流主客体论"、"双主体主从论"、"三体--双中心人物论"、"教育主体的滑移位错论"、"同时互为主客体论"等等一大批关于教育主体性的新观点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为代表的主流理论体系,引导教育实践一步步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教学主客体研究:盘点与梳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 2 0年的教学主客体问题研究囊括了教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观、价值论等不同层面的主客体问题 ,主要观点有 :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导主体说、三体论、主客体转化说、复合主客体论、过程主客体说、层次主客体说、主客体否定说等。尽管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 ,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精神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深植于教学实践当中 ,并以促进教学实践的合理化为最终指向 ,应是今后研究所应把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及其转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主体是一直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极其关注并颇多争论的问题。存在种种不同观点: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复合主客体说,主导主体说,动态主客体说,超越主客体说。本文无意评述这些观点孰是孰非,只是拟就教育主体及主体的作用及其转换等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一、教育...  相似文献   

5.
“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以及“主体际说”(或者叫“主体间性说”)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代表性观点,但都欠准确。实际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一种“双重交互”的关系。这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层次:若分别从“施教”和“受教”的不同视角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是“互主体”的,这种“互主体性”鲜明地体现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主客体关系的转化上;即便单就“施教”而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互主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双重交互性”能够更加精准地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及师生的地位问题,现有“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体”、“学生主体”等观点。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地位的争论,缘于要确定新的学生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一、悬而未决的难题 社会的高度发展使人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使人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教育主体性问题的重要性。但由于观点不同,教育主体性问题至今为止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目前虽然主要聚集在三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上,即“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  相似文献   

8.
教学主体之争的对峙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初期教学主体问题的讨论发轫至今,教育理论界一直广为探讨和论争。虽然众说纷纭,但概而言之,观点无非三类: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为何存在教师与学生两种唯一主体论的强烈对峙?师生双主体论是否是对峙双方的融合?若为融合,为何关于教学主体依然三论鼎立?当前这一问题的讨论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就是本文所试图回答的。  相似文献   

9.
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 ,从本世纪初以“现代教育派”和“传统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说”和“教师中心说”之间的争论开始 ,一直到现在都是德育理论界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 ,在我国 80年代以来曾引起一个高潮 ,然而人们对德育过程主客体关系认识还没有取得共识。目前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六种。(1 )主导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它的理论依据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决定着德育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和结果 ,学生 (主体 )认识道德知识 (客体 )、提高道德能力和思想意识都离不开…  相似文献   

10.
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是近些年来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极为关注并争论很多的一个基本问题。目前仍然存在着种种不尽相同的观点: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复合主体说,主导主体说,动态主体说,超越主客体说等等莫衷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主体性问题研讨的主要论题之一,已经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等一些主要观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顾钰民教授认为,“双主体说”在逻辑上、理论上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颠覆“主客体说”,从而,与流行观点一样,把“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对立起来.其实,他所说的问题并不存在.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两个“过程”与两个“方面”并不矛盾,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包含教与学两个过程;其次,“双主体说”对主体标准的界定并没有问题,主客关系不是从地位、功能与作用来界定的,而是从认识与实践关系来界定的.正因为对主客关系的误解,顾教授未能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说”的真正根源,亦未能发现在不同层面“主客体说”与“双主体说”两者能够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已持续了近30年,争论的持久性更充分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依据旨在培养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目的,提出“主体域”的概念,阐述了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提高学生主体性,扩展学生“主体域”的过程,避免了采用一种静止的观点所造成的对教育主客体关系认识的绝对化。从而,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因时施教”。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历来是中外教育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教师主体论;其二,学生主体论;其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本文着重从方法论上与持第三种观点的同志进行商榷,并兼论其它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客体及其关系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先后提出了“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学生双主体说”等观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无疑地,这些探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然而,纵观各种学说、观点,不难发现,它们都企求为诸多教育形态和过程构筑一种静态的主客体关系,并做出封闭式的结论。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由多因素、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动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去年曾在《少先队研究》杂志上撰文《少先队主体性之研究:是双主体还是唯一主体》,文中涉及燕国材同志的“学生唯一主体论”观点。随后燕国材同志在该刊1993年第5期发表《再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与魏立言同志的“商榷”的商榷》,对魏文的观点表示了不同意见。本文则是作者对燕文所作的“再商榷”,鉴于许多读者对上述二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本刊在发表时对一些讨论的细节作了删节处理。  相似文献   

17.
学者们从主体性的分析中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从而形成了"双主体说"、"主体际说"、"主体间性说",但这种认识路径难以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本质,而且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笔者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进行辨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能是教育者。  相似文献   

18.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与教学主体观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的主体观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分别提出了“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等多种观点,本文试图在对教学主体观问题进行简要回顾的同时,从学习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学主体观的演进过程,并提出:“教师唯一主体论”代表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师生双主体论体现的是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而学生唯一主体论与人本主义学习观相一致的,它代表着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更加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用“双主体转换论”来阐释教学,流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但这并没有科学地阐释出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教育视阈中有关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颇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主体教育不仅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思潮。本文提出了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活动生成说”、“社会生成说”和“教育生成说”、“形式主体与实质主体说”和“外在主体与内在主体说”等新观点;并在批判性反思现实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方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