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玉彬 《收藏》2010,(5):92-98
汉禽兽镜图式中屡见羽人物像,这些羽人仅用简约的线条勾勒轮廓,但形态变化万千,丰富传神,极尽动态美感。它们与千姿百态的禽兽物像配组配位,共同构成一幅幅繁缛细腻、舒卷流畅的镜背图案。  相似文献   

2.
刘继涛 《收藏》2007,(2):101-101
新莽时期方格规矩镜(亦称“博局镜”)大量流行。因其制作精良而成为一这一时期铜镜中的佼佼者。其特点是除西汉时期常见的素面折平缘外,镜缘中的带状花边装饰逐渐盛行,多见几何纹和双线波折纹,其次是流云纹,同时也有少量锯齿波折纹、锯齿流云纹和卷叶纹等。主纹多为仙人和禽兽纹,同时“四神”与“四灵”图形也逐渐完备。  相似文献   

3.
杨玉彬 《收藏》2010,(2):118-121
汉镜中的西王母物像大量出现在东汉时期的画像镜与神兽镜中,禽兽镜中西王母物像虽较少见,但在汉镜纹饰题材的发展洐变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声仪 《收藏》2010,(7):173-173
贵刊第209期《扬州铜镜光耀千秋》一文中图3说明文字是:“唐葵形四仙跨鸾骑兽飞天镜”。根据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委程长新副研究员和程端秀共同撰写的专著《古铜器鉴定》,葵花形镜的角是圆润规整的八角,故此镜应称为唐菱花形铜镜。其次文章中介绍图3镜的钮为“蟾蜍钮”,但图3镜体的钮似是圆钮。  相似文献   

5.
周耐华 《收藏》2009,(1):110-111
唐代铜镜种类繁多,遗留至今者数量也不少。这里要介绍的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唐金背镜。这件八瓣菱花形禽兽葡萄金背镜,直径19.7厘米,厚1.3~1.4厘米,钮高1.35厘米(图1),2002年4月西安市东郊纺织城马家沟村东唐太州司马阎智夫妇墓出土。  相似文献   

6.
蟾蜍赋     
佚名 《收藏》2013,(13):311-321,310
清明之月,不畏遮蔽,茭白凌静。有兽守宫,名曰蟾蜍。世人爱雀之灵,虎之勇,鹰之傲,鱼之悦。然蟾蜍者,无悦人之容貌,无欣喜、之吟唱,无健壮之体魄。伏行草莽之间,面如枯叶,肤若根瘤,时孩儿见之哭啼,秀女遇之惊恐。呜呼,却为故人所称赞,何故也?古人云:相貌惊天者,异杰也。亘古长远,凡铸伟业之人,无不奇貌。家  相似文献   

7.
杨玉彬 《收藏》2010,(10):74-78
汉禽兽镜图中的熊以肥硕健壮、刚猛强悍、孔武有力为突出特征,形态有直立、蹲踞、仰卧、爬行等多种。其神性多与男性生殖崇拜、驱邪避疫、抵凶御强、生命幻化与再生相关,此外熊在汉代还常作为祥瑞出现,备受喜爱。  相似文献   

8.
杨玉彬 《收藏》2009,(9):126-131
四灵是古代天象中四方星宿的名称。古人测天定时,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按四方方位划分四区,分别命名为“东宫苍(青)龙”“西宫白虎”“南富朱雀”“北宫玄武”,此即“四灵”源出,《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均明确记载了四灵天象的空间方位。在天象图式中,四灵围护、拱卫的中心是北斗紫微宫,人们由此认为,北斗紫微宫是天界最神圣最安全稳固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从东汉后期到三国两晋,在铜镜制作工艺上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种由禽兽带纹镜演变出来的浮雕画像镜成为当时的代表作。特别是常见的神活故事以及神人车马题材的流行,成为当时铜镜的突出特征。所谓神人,指的是古代道家思想中得道而神妙莫测的人。《庄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相似文献   

10.
虎年赏虎镜     
尹钊  刁海军  张继超  范婷婷 《收藏》2010,(5):101-102
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它的威严和勇猛让人畏惧、崇拜。在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 西汉数量众多的多乳禽兽纹镜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十分突出,被称为四神。四神是汉镜中使用得最多的题材。一直到唐宋时期,尤其是隋、初唐时期的镜子中,这类图像还相当流行。  相似文献   

11.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3,(4):140-140
草叶纹铭文铜镜 蟾蜍形钮,钮座外围绕方格铭文带,铭文逆时针读,各边有铭文二字,共八个字:“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乳左右各有一对称连叠草叶纹。镜缘饰内向十六连弧纹。纹饰精美、锈色自然。年份为汉。  相似文献   

12.
汉镜撷英     
吴伟忠 《收藏》2013,(5):100-103
新莽至东汉时期的铜镜制作很精致,是两汉时期铜镜发展的高峰,铜镜纹饰更为复杂多变,有规矩纹、神仙乌兽纹、四神纹、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等,其中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多饰于镜缘上。这个时期,铜镜上的花纹以单线勾勒轮廓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条纤细,繁缛,流畅生动。东汉中期以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镜种出现,由于采用浮雕式技法,使得主体纹饰隆起突出,较之以前采用线条法装饰的纹样更为形象生动,开创了后代铜镜高圆浮雕的制作手法。其主体纹饰采用浮雕式技法,标志着中国铜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铜镜按形式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画像镜三种。高浮雕技法的采用,使神、禽、兽的形态更为活灵活现。纹饰构思也多样化,如神兽镜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展现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世界。禽兽镜则  相似文献   

13.
腥饵     
张炎冰 《钓鱼》2012,(3):32-32
自古以来,钓饵非腥即香。腥,原指猪肉中的小息肉,现不管鱼虾还是禽兽生肉的气味都称腥。商品饵出现之前,腥饵取自自然,如陆生的蚯蚓、豆虫、米蛀虫、蛆、蚕蛹、蚱蜢、油葫芦、苍蝇和禽兽的肉、肝脏、肠管、油脂;水生的红虫、子孓、鱼、虾、水蛭和蚬蚌肉等。使用时有的要掐成小段,切成条或块,有的要经过煎和煮。  相似文献   

14.
正董永孝义人物故事镜(见图),宋金时期铸品。直径26厘米;八瓣菱花形,蟾蜍钮。镜中右下方有一男子,身披粗生麻布制成之丧服,手执哭丧棍,面向左上方招手;左上则为重层祥云,云头上仙女端坐,左右侍女手持凤仪,上方鸾鸟对翔,月兔隐没在祥云辰星之间,纹饰精美。此镜表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与七仙女成就人生姻缘的故事。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我国历史民间著  相似文献   

15.
卢东 《中国收藏》2020,(11):13-13
寄情于物,物皆有灵。艺术家总是将自己的心境、情感赋予给自己笔下的艺术形象。画家卢东就将这种“吟咏性情”的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6.
拳术简称“拳”。是武术徒手技法的总称。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人类只能依靠自身的本能抗御禽兽的侵犯,如用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跌扑、滚翻等动作,与凶猛禽兽进行搏斗,这就产生了最原始的徒搏拳技法。原始人类还用这种原始的拳技,训练儿童和狩猎人员。这种原始的武技传授方法,为后世的传武者所沿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梁鉴 《收藏》2007,(8):110-111
规矩镜是汉代流行的铜镜品种,规矩纹指的是规矩镜所采用的纹饰:镜钮外一个方格,有时方格内会有铭文带,方格四边中点各出-T形纹饰,与其相对为L形纹饰,方格四角外相对V形纹饰。TLV纹饰间一般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和羽人、瑞兽、乳钉纹等。规矩镜于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最为盛行(图1、3),关于它的来源、寓意和定名问题,不少学者曾进行过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徽州木雕在中国乃至世界民间艺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徽州木雕是当时徽州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展示出徽州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艺术装饰风格。每一幅徽州木雕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幅徽州木雕都是徽州人思想认识的一种反映方式,它内涵丰富,造型简洁生动,比例夸张。徽州木雕图式运用最为简洁的表现形式,并且运用夸张的方法对造型进行变形处理,通过雕刻再现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这些木雕为徽州建筑如虎添翼,更增添了徽州建筑的神秘魅力。  相似文献   

19.
战国四蜼镜     
冯毅 《收藏》2011,(2):132-133
该镜圆形,直径22厘米,弦纹钮,外饰一周凹面环带及绹纹。镜面平坦,素卷缘。镜背主题纹饰为四兽。细密的羽状地纹上4只皆拉着前一只长尾的兽,长吻,圆睛,双目仰视上方,双耳或双歧(同"跂",《说文》:"足,多指也。")后抿,动感十足。纹饰简洁活泼,以和谐的线条表达出流畅的韵律感,构图安排极为巧妙。羽状地纹细密而规整(如图)。主纹中兽的构图,系用纯熟流利的单线条勾出轮廓,为战国铜镜特有的一种图式。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称这类铜镜为“战国四兽镜”。管维良先生《中国古代铜镜史》一书中则称之为“四雌(W芭1)镜”,这一定名更为确切,因为确认了此镜上的兽即为“雄”。今仅就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一称谓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批评家需要写作不可替代的评论,艺术家也需要创作不可替代的作品。他不可重复他人的劳作,他在每幅作品中要确定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图像依据,一种差异又相关的、连续的艺术观念语言图式。范勃就属于这样的艺术家的典范。他关注现代人日益强大的否定性生命情感在物与人之中的场景表现,为艺术爱好者创造出一种怅然若失、欣然逆命的原初图式。他的作品,是企图对人的生存世界图景整全的书写,触及到现代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