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VALUES AT WORK: EMPLOYEE PARTICIPATION MEETS MARKET PRESSURE AT MONDRAGÓN. By George Chene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xviii+190. $35.00.

THE HERO AND THE PERENNIAL JOURNEY HOME IN AMERICAN FILMS. By Susan Mackey‐Kalli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pp. 248. $24.95.

JOYOUS GREETING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OMEN'S MOVEMENT 1830–1860. By Bonnie S. Anders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xii + 288. $ 15.95

STANDING ON THE PREMISES OF GOD: THE CHRISTIAN RIGHT'S FIGHT TO REDEFINE AMERICA'S PUBLIC SCHOOLS. By Fritz Detwile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235. $35.00  相似文献   

4.
西藏边境地区是一个集民族、边疆、贫困、生态于一体的特殊地理区域。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央及各省市的强力支援下,西藏边境城镇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因受制于自然、地缘、历史等因素,与其他省区相比,仍呈现出少、小、散、弱、差的发展现状。随着新时代来临,西藏边境城镇的重要地位日趋突出,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把西藏边境城镇体系建设与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顶层设计以及制度创新,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原则,运用国家力量加快推动西藏边境地区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城镇经济,形成以边境农牧民就地城镇化、军民融合共建边境兵团城镇以及多层级边境城镇体系共同发展的多元、协调、共荣的边境城镇发展新格局,以满足西藏边境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进而达到强疆固边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公民身份"认同是超越民族、国家认同的一种更具价值的情感体验。由于受我国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加上目前全球性问题突显,各国公民的身份认同问题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我国朝向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应把培养现代公民作为一切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把公民身份的认同从初级身份认同上升为政治性集体认同,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The Voice in Speech. By Clara Kathleen Rogers. Boston: Published by the Author, 1915. Cloth, pp. 123. $1.25.

Correct Pronunciation. By Julian W. Abernethy, Ph.D. New York: Charles E. Merrill Co., 1912. Pp. 173.

The Technic of the Speaking Voice. By John R. Scott. Published by the Author, Columbia, Mo.: Cloth, pp. 534.

The Structure of an Effective Public Speech. By Harry B. Bradbury. Greenfield, Mass.: T. Morey &; Son, 1915. Pp. 85, cloth, 60 cents.  相似文献   

9.
郑子瑜因其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讲授中国修辞学变迁的学术经历及其后的中国修辞学史研究,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崇敬。但修辞学史家的学术身份遮蔽了郑氏卓有精见的另一面:修辞诗学研究。本文作者以郑子瑜寄赠的《诗论与诗纪》为例,兼及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郑子瑜部分论文,指出郑氏的修辞诗学研究不应该被忽视,阐释修辞学和诗学互相纠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跨国婚姻,又名涉外婚姻,是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保山四个边境乡镇居民与缅籍人员的跨国婚姻现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探讨和研究了跨国婚姻本身及其所引发的若干社会问题与影响,最后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国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要求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结合培养,兼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并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树立民族整体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以及强化公民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地域形象与边疆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边疆观,这是边疆地区地域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统治者的边疆观,充满着地域偏见,并深刻影响到边疆地区地域形象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边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这个问题的产生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复杂因素,也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We discuss the ways in which English and Catalan students perceive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communities and as citizens and the role of schools in these perceptions.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from 583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a total of 9 schools that were known for their commitment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Catalonia. The research took place when issues of national and other identities were prominently discussed in the media and elsewhere and when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being introduced in both locations regard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as a specific curriculum subject and also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the English students in our sample understand citizenship in terms of a subjective identification, our Catalan students perceive citizenship as a legal and externally assigned status. We did not intend to obtain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s but rather to gain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 data and to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the differing purpose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We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how school-based citizenship education may contribute to current challenges related to citizenship and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14.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修辞能力主要包括辨别能力、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要在修辞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修辞实践,在辨别修辞现象的实践中增强辨别能力,在阅读和鉴赏修辞现象的实践中增强鉴赏能力,在反复运用修辞现象的说写实践中增强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国门”具有地理和文化上的特殊含义,“国门学校”即指处在边境线上的学校.云南国门学校在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师生努力下不断发展,学校软硬件都有很大改善.在办学中展现了中国实力与成就,开展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族教育、国民教育以及对外教学,开展了多层次的身份认同教育,体现了国门学校的特殊职能,为身份认同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交融、区域教育公平等领域都提供了典型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作为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马赛克国度,在公民教育中秉承自由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资格观——差异的公民资格以及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并重的公民教育观,并将此理念贯彻落实在公民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公民教育实现了国家认同与族群身份的有机统一。对于同样面临多元文化和民族差异问题的中国来说,加拿大的公民教育理念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门学校的国民教育是指对边境学生进行"我是中国人"的教育,目的是强化边境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及情感。位于中越边境线上的L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国门学校,无论是日常环境、升旗仪式,或是课程安排中都体现出了自觉的国民教育。影响国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经济发展及政策因素。国民身份认同教育主要包括国家象征教育、语言文化教育、历史地理教育、国家成就教育等内容。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应本着有意而为、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编制乡土教材及开设校本课程、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渗透于日常活动中等途径进行国民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其市民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C市为研究地点.发现获得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中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市民身份,四分之一认同农民身份,而有二分之一对其身份状态特别模糊.在所有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中,只有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强化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认同,政府要对失地农民实现工作技能转换和财产形式转换,在居住空间增加失地农民与城市其他阶层接触机会,建立组织教育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且建立覆盖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边境民族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加上青少年群体不能自发产生国家认同感的事实,针对边境教育特殊性的需要,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成为维护我国边境稳定、促进多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