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的导学关系是实现博士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路径,也是博士生开展学科规训的重要基础。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模型分析学术型博士生导学关系,结果显示:当前,博士生导学关系呈现疏远、平淡、亲密的“橄榄球结构”。导师作为博士生的第一负责人,被认为是制约导学关系的决定性力量。疏远的导学关系容易限制博士生的发展,反之亦然。性格、志趣使然下的学术交往是制衡导学关系的关键所在。学术型博士视角下,需要给予导学关系更多关注,在增强学术互动的基础上,弥合导生权力势差,优化导师遴选标准,形成导学关系合法化、导师组指导等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我国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结构中的主要问题,认为推进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结构重建,是破解二级学科课程设置的组织壁垒和加强博士生学术科研系统化训练的迫切需要。借鉴美国课程设置的做法,提出要重新思考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主要原则,增设研究方法类课程,强化学位论文指导课程,基于一级学科构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方向核心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和研究专题课程五个课程模块,以学科基础课程为根基,以方向核心课程为主体,以跨学科交叉课程和研究专题课程为双翼构建开放灵活的课程平台,为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和培育一流博士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服务。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0年对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由导师、研究团队和院校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在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导师的师德师风及其在博士生学术成长关键期的指导对于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品格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团队积极的学术氛围及博士生在团队中的科研参与在其学术品格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院校的学术氛围营造和硬件资源支持对于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亦具有比较重要的塑造作用。故须重视研究共同体对博士生学术品格的濡化功能,充分发挥研究共同体在提升博士生学术品格中的促进作用。为此应构建和完善“导师?研究团队?院校”三位一体的研究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博士生成长环境;同时,以增强博士生学术参与、加强导师关键期指导、营造包容互助的研究团队氛围、强化院校支持为切入点,涵育博士生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4.
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顺利进入学术职业的重要过程,疫情期间主要依托线上开展学术互动。访谈了15名疫情背景下培养的教育学博士生,并对数据进行连续比较分析发现,在线上课程学习、导学互动和学术共同体交流等学术互动实践中,博士生分别面临走马观花与真诚交流的社会化互动形式,获得社会化是自己的事与超越时空界限的社会化互动体验,选择自我修炼与积极融入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化应对方式,进而面临“逆反学术社会化”与“学术社会化”的张力拉扯。通过开展注重交流的网络学术活动、关注博士生网络学术社交体验、搭建网络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线上学术互动的环境营造、认知建立和支持服务,进而消解张力,实现博士生学术互动的混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博士生群体构成的日益多样化呼唤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当前博士生课程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其合理性正面临挑战。对我国三所“双一流”高校教育学专业博士生的深度访谈发现,课程制度设计的模糊性与有限性导致学生选课决策更多表现为既定约束下的次优博弈。此种选课机制与课程教学质量的不确定性相结合,最终引致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分异。博士生通过旁听、权变等非制度化实践,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习者在教育场域中的能动性。未来,有必要增加博士生课程制度的弹性,重申有效互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调研访谈、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基于博士生学术成果质量的视角,结合高校博士生培养现状,建立了一套博士生导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非定向博士生求学动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运用NVivo软件对21名博士生访谈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功利性动机与原发性动机是推动博士生求学行为同等重要的动力因素;“谋求职业型”与“学术追求型”是最重要的两种子动机类型;不同学科背景博士生的求学动机存在差异,文科博士生更多为谋求职业型,理工科博士生更多为学术追求型且求学动机较易受他人影响。针对博士生功利性求学动机上升的现象,建议在培养阶段采用ARCS动机模式来激发博士生的原发性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8.
实证分析表明,毕业博士普遍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较好的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参与课题质量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是提高博士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是博士生教育中最需要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女博士生成就价值观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采用质性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女博士生的成就价值观进行了初步探索,对女博士生的成就价值观的概念、特征和结构等做了相应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结论做了归因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构建了涵盖“入口–环境–投入–发展”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实证考察前沿交叉学科平台的博士生培养成效。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学科,交叉学科平台培养的博士生在读博动机、组织支持、学业投入与学术职业社会化等领域均具有优势,但在学术成果产出方面略有不足。延伸分析发现,导师支持的缺位是学术成果产出不足这一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故此,前沿交叉学科平台亟待构建高质量的全职导师团队,为博士生培养提供充足师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建立健全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从动态管理模型的构建原则、组织机制、测算体系和测算方法进行解构和剖析,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站在深化改革加快学科建设的高度,构建科学合理、易行有效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方式,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99-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获奖的183篇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相关信息的研究得出:要大力扶持落后区域人文社科教育,促进人文社科领域均衡、协调发展;在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同时突出特色学科建设;促进导师队伍结构年轻化和指导模式的转变;改革招生制度,鼓励学习方式多样化以及完善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发展普遍较弱。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高校“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人文社科”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从社会文化传承、学生全面成长、教师全面发展、学校知名度提高等方面来看,理工科高校发展人文社科十分必要。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发展,在资源禀赋、规律认知、人才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更好地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理工科高校需要有科学长远的规划,从跨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发展、拓宽科研经费投入渠道、注重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尊重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优化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等方面推动人文社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婧 《大学教育》2022,(12):247-249
争创“双一流”是现阶段我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大学、跻身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出问题,文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位,既从宏观层面开展系统的整体研究,同时又从微观层面研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丰富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内容,为今后的研究和培养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府从未明确规定教育学科在读博士生论文发表的要求,但实际培养中客观存在着对在读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具体要求。不过,该要求呈现大学间多样化的特征。在读博士生论文发表要求是制度要求、习惯要求和文化要求的有机结合。三类要求的具体内容及结合程度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三类要求的有机结合不仅规范了教育学科在读博士生的论文发表行为,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架构了教育研究者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路径。日本实践为我国完善有关规定提供了一定的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学拥有悠久的独立学术文化传统,但近年来,随着以“行政化”为代表的管理文化和以“学术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的渗透介入,大学文化正在经历新的分化和重塑,并对相关行动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文章基于一项全国性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大学文化如何影响博士生对导师的满意程度。分析发现,遵循传统学术文化和师道规范的导师更受学生欢迎,而更高的权力地位和更强的市场取向并没有显著增加导师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这一结果可能喻示着,虽然当前中国大学文化日趋分化、复杂,但学术文化仍占据主流地位,管理文化和商业文化尚未形成根本性的“僭越”。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捉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实践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仍有提升空间,主要是惠及范围有限、运行模式简单、资源配置不均衡,师生主体地位不强,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以"一流"标准和更全面的视角看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加快建立供给侧和需求侧间的沟通对话机制,搭建高校间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平台,突破"两线分立"思维,协同推进师生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嘉应学院学报》2017,(11):90-96
拯救青少年体质的关键是提高学校体育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学校体育人文价值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生命力的有力保障.以人文教育思想发展进程、西方思想家对人文教育观的认识,人文教育的时代困境为理论基础,以质性研究范式为视角,以体育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和过程性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学优秀体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探讨学校体育人文精神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研究认为学校体育人文教育价值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点特征:(1)情境设计过程强调开放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方法选择强调多样性、灵活性和趣味性;(3)学习体验过程强调主体性、积极性和自主性;(4)课堂评价结果强调参与性、情感性和成长性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城市生活成本的上涨,地点选择对博士就业的影响愈发重要。基于28名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的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博士毕业生理想中就业地点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有利于实现职业期望、能够保障生活质量、便于承担家庭责任、有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就业地点对博士毕业生而言是一个承载着多重功能的“集合体”。多数受访者在选择就业地点时都经历过权衡抉择的过程,尤其需协调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以及职业发展和城市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地点选择与职业期望存在冲突的情况下,部分博士毕业生放弃了原本的职业期望。而无论选择在何处就业,博士毕业生都会主动建构起就业地点对整个未来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