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目前,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着择业取向功利化、人才结构性浪费、研究生流失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学校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减少研究生流失,减少人才结构性浪费,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沈阳师范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专业需求、就业单位流向、就业地区流向、专业对口度,从学校和研究生角度提出了影响高等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7-2010届3450名甘肃省毕业研究生的抽样调查,从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求职过程、期望工资等方面全面描述了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07-2010年研究生确定去向的落实率分别为68.6%、60.4%、59.4%、63.3%,总体呈下降趋势,已经签约的毕业生越来越趋向于到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就业,到省会以下中小城市就业的研究生逐年增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和党政机关是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的主渠道。最受研究生青睐的工作单位的排序为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学校。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毕业研究生需要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心理指导需求呈上升趋势。研究生的工作搜寻努力不足,求职费用中请客送礼占有较高的比重。从期望工资看,研究生找工作时能接受的最低月工资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及早了解社会对法科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提高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针对性,不断完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山东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对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研。奉次调研共设计了三份调研问卷——《应届毕业生篇》、《往届毕业生篇》、《用人单位篇》。在近四个月的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105份,收回1532份,问卷收回率为72.8%。  相似文献   

5.
影响研究生就业状况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及时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幅度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有效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但是,随之也引发了研究生就业竞争的加大,“天之骄子”的地位不复存在。如何有效面对这种新的局面,较好地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完善高校教育和服务职能,已经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及众多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影响研究生就业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为研…  相似文献   

6.
2005届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学校门走向社会,对于临近毕业的 研究生来说,是关键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 每个人采用的方式不一样,经历更是千差万 别。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重重的困难 和挑战,复旦学子准备好了吗?他们的心态 如何?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研究生就业状况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力资本是指投资于人身上而形成的各种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它不仅可以满足眼前消费,更可以带来未来的收益。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教育培训迁移、卫生、保健等。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高素质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较好地理解、把握和消化国家的各种政策;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敢于突破传统体制的框框,认同新的理念和采取新的行动;具有较强的配置能力,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使稀缺经济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正是在高素质劳动力优势的吸引下,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继续研究生教育。作为更高层次、更高学历的人力资本,其预期收入、发展机会、发展空间、专业与兴趣的结合度等在理论上来说都应该是“水涨船高”的模式,然而最近几年的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毕业研究生的稀缺性趋于下降。研究生就业不再是一帆风顺,尽如人意了。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2019年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数据,从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近五年硕士研究生就业落实较好,年均初次就业率为97.3%;多数毕业生愿意留在广西就业,且广西生源更偏向本地就业,但近五年在广西就业人数占比逐年下降;教育行业就业人数占比最高,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  相似文献   

9.
从就业率、就业期望、就业结果和就业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湖南七所大学570名硕士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女硕士生就业率低于硕士生就业的总体水平;所学专业对男女硕士生的就业有直接影响;女硕士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自感遭遇性别歧视;求职时在社会资本的占有和利用上女硕士生高于男生;当就业形势严峻时高学历并不会给女硕士生带来预期的高回报;许多女硕士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且更倾向于将研究生教育当作好婚姻的跳板.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但前几年,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生就业问题排除在外,认为危机还波及不到这个高端人才群,但实际上,这个群体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为更好地做好毕业研究生的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我校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寻找新思路,开发新方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博士生就业偏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分析表明,身份特征对博士生的就业偏好存在显著影响.相比较而言,男性、"985工程"高校和科研单位博士生最想到高等学校就业的比例较低:博士生父亲的学历越高,最想到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就业的比例越低,而最想到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比例越高;学源地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考察了日本自1987年大学审议会成立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进程、政府政策和取得的成果,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15.
高校作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前受教育的最后一站,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以重庆市5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探究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学历与专业知识及技能、专业设置、就业政策以及专业实习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高校因素。在探究贫困大学生就业高校因素的基础上,从高校层面提出推动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研究生就业前景预测思路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近几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研究现状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全面梳理.指出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并提出对研究生近期就业前景预测要从研究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相关性,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与就业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性,研究生教育地区的分布与就业地区流向的相关性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地方院校女研究生就业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地方院校女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通过对地方院校女研究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希望能对改善女研究生就业难的状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政府不断深化改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拉动各方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高校更应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技能;引导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从而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9.
扩招后我国研究生入学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08年<高校本专科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和<研究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对扩招后我国高校研究生入学选择及其入学动机展开了分析.分析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本专科毕业后表示读研意愿的学生群体的特性、研究生入学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生群体的入学动机及其结构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读研已成为扩招后我国高校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2)毕业后选择升学和选择就业的两大学生群体,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学业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3)学生的个体特征、家庭背景、高校教学环境、学生学业参与、学业成绩和经济因素对学生选择升学都具有显著影响;4)研究生入学动机呈现多样化趋势.在保持学术研究兴趣的同时,强化就业竞争力、拓展社会资本以及荻取户籍等非学术型升学导向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对373名研究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第一,个人因素方面,学业成绩、学业成功期望、规范了解、规范有效性认知、失范接受程度、压力与学术失范显著相关,规范有效性认知对学术失范的影响最有力,学业成绩、学业成功期望、规范了解、失范接受程度、压力对学术失范的影响未得到印证。第二,环境因素方面,同学失范行为、规范教育、惩罚严厉程度、管理监督、学校容忍度、诚信氛围均与学术失范显著相关,同学失范行为、学校容忍度、规范教育的影响最有力,惩罚严厉程度、管理监督、诚信氛围对学术失范的影响未得到印证。第三,与个人因素相比,环境因素对学术失范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