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5/2016学年度至2019/2020学年度全国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数据,分析我国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及趋势。结果显示: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逐年下降,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待业的比例逐渐升高,到高校工作的比例增长较快,从事教学与(或)科研岗位的比例持续上升。与普通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理学、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较低,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待业比例最高,理学、工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科。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相似文献   

4.
博士研究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我国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数量是否充足以及哪些群体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学术职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6344份脱产学术型博士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三成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在院校层面,“双一流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学科层面,医学、经济学和工学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个体层面,女博士、普通招考和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相似文献   

5.
如何避免膨胀的规模稀释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保障博士生教育质量是世界范围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国相继研发调查问卷等工具开展博士生调查。国外博士生调查覆盖国家—院校两个层次,面向在校生、毕业生和校友三类群体,包括问卷、访谈等多种调查工具。博士生调查问卷的共性逻辑是遵循就读前、在读中、毕业后的阶段性,在读阶段侧重博士生对导师指导、资源提供、研究氛围、考核评估、技能发展、专业发展、机会获得、经济支持等关键环节的体验调查;毕业后侧重调查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变化和雇主的反馈评价。未来我国博士生调查改进的思路是尝试构建系统完善、抽样科学、形式多样的博士生调查体系,以及研发关注论文写作、职业发展、考核评估的博士生调查工具。  相似文献   

6.
我国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2017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域特征数据。相比于1995-2008年的博士就业数据,博士后已经成为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重要去向;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延续了多元化趋势,学术性岗位依然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企业就业比例上升,政府部门就业比例下降;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属地就业、东部聚集和区域集中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7.
博士生就业偏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分析表明,身份特征对博士生的就业偏好存在显著影响.相比较而言,男性、"985工程"高校和科研单位博士生最想到高等学校就业的比例较低:博士生父亲的学历越高,最想到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就业的比例越低,而最想到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比例越高;学源地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博士毕业生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来源,促进博士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近年来博士毕业生高质量求职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博士生求职的现状和特点,探究促进博士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践举措,努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增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以及逆全球化思潮向教育领域的渗透使我国博士毕业生面临复杂的就业形势。基于2017年与2021年两次全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博士毕业生进入学术部门的比例整体上有所下降,博士后比例有所上升,但境外博士后比例(主要是美国)大幅减少。博士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偏向一份有发展前景的稳定性工作,对工资待遇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对继续做研究和发表机会的重视程度明显减弱,其就业满意度也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超越象牙塔:澳大利亚博士就业期望的最新动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澳大利亚大学中博士生注册入学人数与毕业生人数都在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在博士研究生就业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倾向。本文根据澳大利亚有关部门对博士生所做的调查,对澳大利亚博士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变化进行了简述,并扼要分析了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后,联系博士就业的国际动向与趋势,提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基于1995-2008年的毕业博士生信息与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我国博士生就业情况与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某科研机构2008~2012年毕业的22405名理工科博士生就业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对博士毕业生的质性访谈结果,重点研究了科研院所理工科博士的就业状况以及性别差异对博士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为:(1)性别差异对年终工作落实率的影响在博士层次上体现得不明显,女博士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2)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单位是博士生主要的就业单位,但是性别差异会导致博士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呈现出差异。(3)在毕业去向的类型上,超过15.1%的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会继续选择做博士后,性别因素会导致在选择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做博士后方面存在差异。(4)博士生的求学地域将直接影响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培养单位的博士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研究型博士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的博士生教育大国中,博士到学术界之外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工程科学领域尤为明显。博士就业的多元化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博士研究生教育与传统上学术职业之间的联系正在逐渐解耦。虽然中国的博士生教育起步较晚,但研究型博士的授予规模在2012年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规模的急剧扩张之后,到高校、科研院所之外就业的博士比例也逐渐增高。这些趋势对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提出了诸多挑战,世界各国也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如稳定博士规模、培养可迁移的技能、跟踪博士就业状况,等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探究了博士毕业生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333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发现,经济压力、导师指导及就业环境是形塑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的重要因素。经济压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而是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产生间接作用;导师指导和就业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还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对其非学术职业选择产生间接作用。男性博士毕业生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压力,且这种经济压力对其物质偏好的形塑作用显著高于女性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及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在30岁以下博士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就业环境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鼓励博士生树立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观、为他们提供结构化的职业认知渠道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等措施,帮助博士生理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物理系自1982年复系至今30余年里,培养了2200多名学士,近700名硕士,及200多位博士。这些毕业生分布在各行各业,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最终从事的行业与物理研究并不直接相关,因此这些毕业生如何成功实现跨行就业对在读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们的亲身经历可以提供行业内的真实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免出现"围城"心态,学生可以由此判断投身该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他们可以告诉学生,从物理系走出来,可以如何切入该行业;他们还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有哪些经验与教训,从而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并在学习期间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毕业生就业,从总体看: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日趋合理,就业地区逐渐多样化,到西部、国家重点行业与重要领域就业人数比例较高,同时进一步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生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如何寻求教育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三者的阶段性平衡点,实现工作单位、培养学校和学生个体的三赢,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角色理论,在对7名在读教育博士生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教育博士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角色冲突的原因、负面影响,并从政府、工作单位、培养学校和教育博士生个体四个维度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