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博士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高校科研产出的重要贡献者。然而,博士生从“学术学徒”到“独立研究者”的蜕变过程,必定要借助来自外界的经验丰富的同行们的学术指导、交流、共享和帮助。那么,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学术互动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对“中国博士生毕业调查数据”的全国61所高校8207份博士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和“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与质量”均对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博士研究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我国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数量是否充足以及哪些群体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学术职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6344份脱产学术型博士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三成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在院校层面,“双一流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学科层面,医学、经济学和工学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个体层面,女博士、普通招考和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相似文献   

3.
女博士生在追求科研卓越的道路上较男博士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其学术表现比男博士生好抑或差”是博士生教育领域一个亟待回答的基本问题。对此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关注、了解和认识女博士生群体在接受博士生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特殊之处;另一方面有助于为我们制定男女博士生差异化指导政策提供实证依据。本文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等分析技术对“2017年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课题”的8207份博士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学术产出方面,女博士生的国际/国内期刊论文数量及专利数量均比男博士生显著更低;在按期毕业方面,女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比男博士生要显著高出18.48个百分点,其延期时长也比男博士生显著更长。  相似文献   

4.
博士毕业生的实际就读体验对于改进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全国261所博士生培养单位、15512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博士生的培养状况,结果表明:博士毕业生对于导师、课题研究过程、科研硬件条件的评价较高,但对课题申请环节、课程教学、生活条件、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相对较低。另外,约50%的博士生是延期毕业的,并且其归属感和整体满意度得分都明显不如未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博士生培养单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博士生的学术训练过程,重点在课题研究支持、课程教学、生活条件保障、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做出改进,并通过提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降低博士生的延期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2022年的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对我国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基本面貌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整体上,跨学科选题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更高,但仅14.5%的博士生表示自己为跨学科选题,理、工、农、医博士生中学位论文选题跨学科的比例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第二,外在读博动机弱、硕博阶段就读学科不同的博士生更有可能做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相比单一导师指导,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下博士生做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概率更大,而单学科导师联合指导下的概率更小。在论文发表要求的压力下,博士生做跨学科学位论文的概率将下降。第三,理工农医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质量保障需依赖多学科的导师联合指导。为促进我国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院校应积极招收具有跨学科背景及兴趣的博士生,加强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建设,创设更宽松的学术评价环境。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讨收紧培养关口与博士生延期毕业概率的关系发现:严把资格考试(事前控制)关口和论文开题(事中控制)关口均能显著降低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而严把正式答辩(事后控制)关口会显著增大博士生延期毕业概率;学科因素对上述关系产生了调节作用,即在自然科学领域显著增强,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再显著。为降低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自然科学领域博士生培养可前移管理重心,从资格考试、论文开题两方面同时发力;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博士生培养可寻求其他有效的制度工具。  相似文献   

7.
使用对全国12所大学913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应用“教育生产理论”、“入学选择理论”以及“激励理论”构建分析框架,考察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我国博士生接受的资助水平整体偏低,且效率取向不明显;资助类型与博士生学术产出、生源吸引以及学位完成时间存在相关关系;“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相对其他资助类型,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促进学位完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证实了资助是有效博士生教育的必要条件及其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有鉴于此,必须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水平,改善资助结构、提高资助效益,构建“绩效+公平”导向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领域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呈现出学科差异,学科差异与不同领域跨学科整合的特点和跨学科知识的实践性特征有关。为此,应树立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具有学科差异的观念,建立与学科领域特点相适应的有效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同时应结合不同领域跨学科整合的特点推动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某研究型大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产出状况;构造了以学术研究投入时间、国内国际会议报告、与导师交流频率为维度的学术活跃度概念,并利用负二项分布的回归模型,证实了学术活跃度与博士生学术产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博士生教育环境和氛围,通过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活跃度,进而提高其学术产出,这对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使用2007年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数据,从导师对博士生指导投入精力、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导师制度等方面选取一系列指标考察了目前博士生导师学术指导行为的特点、模式及其影响,并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好的学术指导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好的博士生学术指导模式包含两大共性:学生论文选题与导师专长契合度高,导师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同时,良好的导师指导也存在学科差异,对于人文学科,博士生更适宜“协商秩序”模式的指导,而对于工学博士生则更适合“技术理性”模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时间投入对博士生学术能力产出究竟是正向促进还是过犹不及,目前尚缺乏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使用2019年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培养模式下,博士生时间投入与学术能力产出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全球整体而言,适度的时间投入能够提高博士生的学术能力产出,特别是在双强模式下投入时间越多,学术能力产出越高;但高度时间投入在学徒模式和散养模式下对学术能力产出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在孤独模式下这一促进作用甚至消失。对中国博士生而言,双强模式下时间投入越多,学术能力产出也越高;在学徒模式下只有高度时间投入才会显著促进学术能力产出;但在孤独模式和散养模式下时间投入对学术能力产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政府从未明确规定教育学科在读博士生论文发表的要求,但实际培养中客观存在着对在读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具体要求。不过,该要求呈现大学间多样化的特征。在读博士生论文发表要求是制度要求、习惯要求和文化要求的有机结合。三类要求的具体内容及结合程度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三类要求的有机结合不仅规范了教育学科在读博士生的论文发表行为,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架构了教育研究者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路径。日本实践为我国完善有关规定提供了一定的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农村初中男女生学习物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村初中不同范围的两次物理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初中阶段男生的物理成绩要好于女生,并且随着物理学习的继续和深入,成绩的差距有增大的趋势。通过对学生较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发现男女生学习成绩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实验态度的不同。缩小男女生物理学习差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的教学策略有情境教学策略、前概念为基点教学策略、发散思维训练策略、男女生合作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比较的角度,对不同国家博士人才的情况进行了一些初步考察,提出: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有必要继续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基本前提是增加研究与开发(R&D)资源和研究性岗位;为了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各类有限资源,可以探索更符合工商企业需要的非学术性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类型。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现有的78个市县名在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语源类型特征.淮北地区,社会历史因素是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历史地名是当地市县名的主要语源类型.江南地区,自然环境因素是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自然要素是当地市县名主要语源类型.二者之间过渡性明显的江淮地区,市县名的语源类型也具有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6.
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晔 《教育导刊》2003,(6):12-14
中小学生之间在智力类型、学习风格和个性特征等几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多样性,应试型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据此采用因材施教策略,是每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18.
刘多  李石坚 《科教导刊》2020,(2):64-65,68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双一流"背景下抓内涵促质量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而国际化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浙江大学将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合作研究和国际交流有机结合,优化博士生课程体系、推进博士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构建了学习(Academics)、研究(Research)、交流(Exchange)三位一体的"ARE"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