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过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向外传播中较为成功的例子。在葛浩文对莫言小说长达二十多年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都有所改变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本文以葛浩文在不同时间段英译的三部莫言小说《红高粱》《酒国》以及《生死疲劳》为例,分析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1986年以来,日本就开始关注莫言.日本的学界、媒体以及普罗大众都围绕莫言及其作品进行了大量的评价,尤其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日本各界的评价状况真实地反映了莫言在日本漫长且曲折的接受过程,也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日本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全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莫言作品的阅读热.通过对中西部五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看到了90后大学生对莫言作品的接受现状.尽管他们中许多人不太喜欢莫言的作品和对诺贝尔文学奖知之甚少,但莫言获奖后的确把他们的一部分注意力转向了文学.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促进了莫言作品与大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莫言以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中国当代文学谱系中表现出独异的特质。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牵引下,莫言的小说呈现出无限的道德责任下的"罪与文学"母题,并在独特的艺术感觉下,呈现出"罪与文学"下叙事修辞和功利超越。这不仅使莫言积极吸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资源的结果,更是他作为一名杰出作家勇于自省、承担形而上责任的体现。莫言小说中的原罪与忏悔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思想与艺术的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首位中国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不仅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作品在中文之外的各个译本也为西方认识中国文化、了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国(境)外对于莫言的关注研究在各类评论文章、公开讲座、硕博学位论文中日趋提升,虽然有"趋同"情况,但从域外对莫言及其他中国作家的研究中也看到了评价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别致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中的地位值得重新思考和定位。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何进行当代文学的教材编写及在教材改编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讲解莫言及其作品是当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一见过莫言一面,是在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召开的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会议的主题是"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那时,他已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很多地方都盛情邀请他去开讲座,而他常常分身乏术。但北师大的朋友自豪地说:"莫言不会拒绝我们的邀请,因为他就是我们国际写作中心的主任嘛!他的硕士导师是童庆炳先生。  相似文献   

8.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莫言热",在这股热潮之上,我们要理性地发掘其背后隐含的对当下作家梦的实现与中国当代文学创新相互促进的发展启示,让"莫言热"带动"文学热"。一方面,正是文学梦的确立,促成了莫言主体的确立、创新潜能的释放及其社会担当的实现;另一方面,对莫言文学梦的观察需要回到莫言创作的时代语境中去,联系多种文化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央视网消息:莫言终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全球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也成为世界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契机。1、《纽约时报》: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是为期一周的诺贝尔颁奖的文化高点。该报评论称,过去10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他的获奖也打破  相似文献   

10.
乡土情结是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路遥、贾平凹、莫言等都曾倾尽笔墨去赞美和歌颂。李佩甫作为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乡土作品更是独树一帜,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一些时间里,我的写作方向一直着力于‘人与土地’的对话,或者说是写‘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我是把人当作‘植物’来写的"。他的作品从对乡土纯朴民风的讴歌赞美,发展到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痛心,无不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1.
随着莫言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新兴的学科——"莫学"——很可能将在中国产生。回溯鲁迅、胡适、老舍曾获诺奖提名的那一段历史,我想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眼界在上世纪初就称得上是开阔的,是世界性的,并不存在所谓的"东方文化歧视",也不存在所谓的"社会主义文化歧视"。倒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当代文学没当回事。诺贝尔文学  相似文献   

12.
人性似乎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一直备受关注的主题,就像莫言把关注人的问题作为文学的惊魂之所在,而那些表现人性的敏感问题和痛苦,总能使人物更加丰富和立体。莫言文学世界作为纳入世界文学版图的存在,这种对人性的关注与强调在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粗鄙之间创造了一个模糊的地带,在莫言传奇性人物的塑造中,在身体本位和悲悯意识的认知下让莫言的小说不再是单纯的正反对举的叙事话语范式,而是保留了一种民族性以及对人性的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史"的莫言书写,呈现出无法有效阐释的危机:或是认知错乱,或是极度失语;莫言成为一个巨大的意义缺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当代文学史"陷入极大的自我反讽中。陈晓明对第一版《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修改,是对莫言获奖的回应,它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发现问题;与其说要改正观点,不如说要更新观念。"当代文学史"无法有效阐释莫言的艺术经验并提取为文学史意义,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很多社会现象,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论文主要从“诺奖焦虑症”的消失、莫言热、支持还是质疑莫言、莫言获奖原因探究、莫言获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五个方面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育(上)》2014,(23):158-159
贾平凹日前现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并谈到阅读莫言作品的感受。贾平凹指出,莫言作品的启示之一便是强烈的批判精神,但这不是历史的,而是社会的、人性的,“他的文字背后有生命和灵魂。”“因为我不是评论家,我最初读他(莫言)的作品,无法分析概括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2013,(8)
[顶级亮相] 莫言: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00,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也因此成为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13岁那年,"文革"爆发,仅读到五年级的莫言只能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好在辍学并没有消磨莫言的文学天赋,他想尽办法阅读所能读到的一切书籍,无书可读时,他甚至捧起了《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17.
牛锐 《辅导员》2013,(2):24-25
读书,无论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不少名家已多次强调过,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前段时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莫言的成长之路,成功之道也受人们关注起来。但研究莫言的人却发现,莫言不仅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高材生,而且他在读小学五年级时因"文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美国汉学界的地位有所提高,申请攻读这一学科的人数有所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与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诸如王安忆、莫言、苏童、残雪、北岛等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在英美等国的主流出版社出版英译本,也放大了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音量"。我们有必要通过中西方学者的跨文化对话以促使英语世界的评论者更为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同时也有必要在多种审美评价体系相互激荡的互动中,更为深入系统地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美学成就与中国的现代性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19.
在伦敦书展上,莫言在伯爵宫展览中心展场里面对记者与中外读者点评了中国80后作家,他说目前80后的作家还没显示出大家写作风范,应该扩大生活面,由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把作品上升到新高度。现场提问环节有一位80后的女孩问莫言  相似文献   

20.
<正>自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名字便充斥各种媒体。我自小爱好文学,中国终于出了个诺贝尔文学奖,我的追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想方设法找莫言的小说,看到网络上关于莫言的点点滴滴都回去细读。这不,看到莫言在万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的发言稿,先是浏览了一遍,马上转载到QQ空间,再细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