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作为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真实地描述了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扭曲变态的心理。本文试从社会环境、传统父权制以及个人心理等三个方面探讨艾米丽小姐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李青 《考试周刊》2011,(19):23-24
本文从几个侧面讨论苔丝与艾米丽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社会的冲突,女性与男性主流社会的抗争,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伦理共同作用下,苔丝与艾米丽的"不同"生活和"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3.
平君 《海外英语》2014,(3):182-183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早论及悲剧主人公和悲剧人物性格,创立了悲剧理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结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阐述的悲剧理论,这篇文章通过对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在人物形象塑造、悲剧效果上的分析,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这部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叙事学中的叙事聚焦来探讨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叙事特征。零聚焦,外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内外聚焦的无形转换造成了独特的戏剧张力。  相似文献   

5.
开健 《现代语文》2009,(10):84-85
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母题。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把现实中掺有杂质的爱情写成千古绝唱的作品。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追求,也反映了张爱玲本人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6.
以某种性质或观念上的联系为依据,借助有形的媒介,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手法就是象征。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通过详细解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事物的象征意义,描绘出旧南方社会一片衰败的没落景象,揭露出旧制度下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表达出作者对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一切传统形态终将成为历史的无奈与眷恋,映射出其对旧南方社会爱恨交织、欲罢不能的既复杂又矛盾的南方情怀。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的大师,威廉·福克纳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匠心的故事叙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他创造了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其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一部经典的短篇小说.从叙事声音和叙事角度的结合和转换解读福克纳这部作品中的女性诉求,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及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8.
9.
邹雯 《海外英语》2012,(8):215-218
作为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真实地描述了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特殊时期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扭曲变态的心理。该文试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从词汇,句法,修辞手法和语境方面来分析艾米丽小姐无法避免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一位悲剧意识浓厚的女作家。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本文从爱情的现实性、爱情是获得婚姻的手段、爱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三个角度,解读了《倾城之恋》并阐述了作品中的爱情观,及人物的爱情悲剧。从女性之间的斗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如同博弈般的爱情与婚姻等方面,剖析了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张爱玲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同,折射出作者对当时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田娟 《海外英语》2012,(12):221-222
Written by the American novelist William Faulkner,his first short story A Rose for Emily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his works.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story from its stylistic features.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并置就是将两个或更多个成分放在一起以便对读者产生特殊影响的一种文体技巧,它将两个看似不一致的成分呈现在主题平衡中。福克纳在其短篇小说《献给埃米莉的玫瑰花》中成功地使用了并置技巧,通过8类并置展示的理性关系使主题以及主题间的关系构建起了该作品的主题联结,从而使读者吃透了主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外部世界和他人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冲突,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囚徒.她是社会和历史的殉葬品,她在两种来自男性的定义中顺从,反叛,失去自我,从最初的"屋中天使"异化成了"魔鬼".试图从社会,他人和自我三个方面入手,揭示爱米丽的异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自言《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不够",是故对白流苏的解读具有了多义性。从城市空间和女性身体互动的角度探讨白流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空间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包含了内在的心理空间,以及与个体相对的家庭、社会空间。而在此空间中,最迫切也最直接的承受者,就是作为白流苏个体生命体现的身体,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是对身处空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说到话剧、影视剧,《倾城之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态艺术,传达出了丰富的多模态意义。其小说文字溢美,运用各种意象营造出一幅幅图画,展现其静态艺术;上演的话剧、改编的影视剧,从语言、动作、音乐和灯光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体现其动态艺术。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对其艺术多模态表达进行尝试性的展现,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威廉·福克纳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玫瑰花、老房子、艾米丽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具体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这篇小说以及福克纳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7.
美国内战后,南方社会处于一片混乱,直接冲击着南方人的生活、思想、价值观等,处于一片混沌。而这一混沌不仅体现在小说中的“我们”这一叙事者对爱米丽的态度,还体现在“我们”的叙事方式上——层层倒叙、意识流而非传统的顺序。这是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复数作为叙事者和故事人物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作为两部典型的爱情复仇悲剧为广大读者所熟悉。虽然在写作容量、故事背景、情节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文化语境与复仇方式等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但借助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理论,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两部作品在复仇主题和叙事手法上有着平行共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把南方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而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新旧观念的冲突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在这篇短篇小说名篇中,福克纳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来深化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