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英语教学可通过“融入背景知识”、“挖掘文化内涵”、“组织活动课”等形式来渗透文化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准确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2.
随着“文化教学”的观念逐步深入和人们时英语教学的认识提高,《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将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时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在核心素养时代,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源动力、有效析出英语语言的文化蕴含,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亟须强化四种根底意识,即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文化意识与活动意识.目标意识的实现要回应三个基本命题:“要到哪里去”“如何到那里去”“是否已到达那里”;学生意识的落实重在两个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及其需求的有效性分析、单元课时内容与学生成长的关联性分析;文化意识的渗透隐现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设计;活动意识的实现要略有二:一是指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创设,二是引领基于生活情景的语言交际行为.  相似文献   

4.
在核心素养时代,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源动力、有效析出英语语言的文化蕴含,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亟须强化四种根底意识,即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文化意识与活动意识.目标意识的实现要回应三个基本命题:“要到哪里去”“如何到那里去”“是否已到达那里”;学生意识的落实重在两个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及其需求的有效性分析、单元课时内容与学生成长的关联性分析;文化意识的渗透隐现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设计;活动意识的实现要略有二:一是指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创设,二是引领基于生活情景的语言交际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核心素养时代,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源动力、有效析出英语语言的文化蕴含,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亟须强化四种根底意识,即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文化意识与活动意识.目标意识的实现要回应三个基本命题:“要到哪里去”“如何到那里去”“是否已到达那里”;学生意识的落实重在两个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及其需求的有效性分析、单元课时内容与学生成长的关联性分析;文化意识的渗透隐现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设计;活动意识的实现要略有二:一是指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创设,二是引领基于生活情景的语言交际行为.  相似文献   

6.
《英语课程标准》定义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起归并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可见,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意识”统筹中学英语课堂,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工具意识,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人文意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课程意识,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途径;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提升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不断思维和探索;提高效能意识,实现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自觉的语言学习意识、文化反思与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有趣”、“实用”和“刺激”;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大师意识和教育者的使命感,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营造一种对话型、互动性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11.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语言运用得体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任涛  李思梦 《英语教师》2024,(1):119-122
分析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发现存在教师文化意识淡薄、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从而使英语教学陷入有“语言”无“文化”的窘境。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 Video Time板块视听教学实践,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提出建议,包括深度研读语篇,挖掘文化元素;积极构建互动课堂,学习文化知识;巧妙设置文化学习情境,促进知识迁移;重视输出可视化,融合语言与文化意识发展;丰富文化活动,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它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才不失其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强调以“学生语言技能(language knowledge)、语言知识(language skills)、情感态度faffective attitudes)、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和文化意识(cultureal awareness)的发展为基础”。《课程标准》除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外,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三个目标也制订了详细的内容标准。  相似文献   

17.
武玉莲 《山东教育》2006,(10):21-2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就语言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吴国华,1990)。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教育有四个层面: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范畴——“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外,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导人相关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9.
翻译教学不仅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及翻译技巧,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意识.双语双文化意识是学生翻译能力的核心要素,是胜任翻译任务的必备素质.教师应当从翻译课程设置、翻译教学方法、翻译教材选择等方面入手,加强英汉语言对比转换,拓展文化对比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双语双文化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颖 《文教资料》2006,(7):143-144
有专家指出,“英语教育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他还指出英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课程新标准中》中,对现代英语教学也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