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海位于亚洲西部巴勒斯坦、约旦、以色列之间,地处南北走向的大裂谷地带的中段。“死海”虽以“海”称之,实际上只是内陆咸水湖。它南北长75km,东西宽5~16km,湖面面积为1045km2,平均深度为146m,最深处达395m,是世界陆地最低处。  相似文献   

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3.
一、解题: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是向读者传授地理科学知识的.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文艺性和趣味性,使读者读起来有兴趣,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下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文章是说明有关“死海”的地理知识的.一般情况题目用“死海”两个字就够了,但却用了“死海不死”四个字,这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为什么叫死海?死海又怎能不死呢?  相似文献   

4.
一、多媒体是教师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优伙伴要想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全面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电脑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段。没有多媒体作基础,那么任何的科学教育都都只能是低水平的。可以设想:试题不再局限于文字,学生可能通过欣赏一段音乐去创作一篇散文,或通过一幅图象去了解一个现象;甚至通过观看一段影片了解频临破产的厂家,为其设计一套扭亏为盈的改革方案,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笔者在教《死海不死》一课时,面对死海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死海既然对人类有用,干涸…  相似文献   

5.
一在第四册的第一单元之中,《死海不死》是一篇通俗而饶有趣味的说明文,它共有八个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明死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并且以生动的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此后,第二部分,引用历  相似文献   

6.
《死海不死》这是一篇价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文章说古道今,选取生动事例说明了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标题“死海不死”,体现了说明的中心。在说明死海特征——“死”海、死海“不死”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应当是教学的重点。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死  相似文献   

7.
死海不死     
角度之一:本文在结构布局上别开生面。文章先从反面落笔,描述死海的一般景象,再一转,引出一个“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三无世界,扣住“死海”,突出特征。这个三无世界,令人胆寒,但它有神话般的奇迹:在死海中,  相似文献   

8.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的争论,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我听一教师教《死海不死》,下课前5分钟,执教教师开始总结,问:本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1.知道了死海不死的原因;2.知道了死海的位置;3.知道了死海的现状与未来;4.知道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最后,在教师的提醒下,一学生才回答…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一般几何初步知识时,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整体结构”训练。进行这种训练一方面可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整体结构训练,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时,可考虑分别进行如下几组训练: (一)长(正)方形的周长的整体结构训练公式:(长+宽)×2(?)周长例题: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已知长和宽,求周长:(16+5)×2] 辨析:(长+宽)得到长和宽的和,乘以2,得到周长。②一块长方形地的周长是90  相似文献   

10.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11.
【案例】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一)]师:每排有几个1平方厘米?有几排?长、宽各是几厘米?面积呢?(填表)师:观察表中数据,可看出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正好是它的面积数,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得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位教师的教学采用的是“间接告诉式”。教师让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后,部分学生并没有注意对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关联系的建立和思考,于是教师采取“摆”“问”“填”的方式,一直暗示学生“长、宽、面积”之间的联系,并以“告诉”的形式得出结论。这样教学,学生对摆摆图、填填表就能得出计算方法还不清晰,处…  相似文献   

12.
[教例简述] 教师开讲语:《死海不死》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科学小品。从课文的构思布局看,作者使用了三处妙笔:开头写死海的奇特现象,这叫“悬一笔”,中间穿插传说和神话故事,这叫“插一笔”,末尾处再附带说说死海的现在和将来,这叫“补一笔”,这三笔决定了文章的趣味性。如果我们来探讨课文的严密性,我可以交给你们一把钥匙,课文中处处有因果关系,请大家阅读、讨论。学生圈点勾画,互相讨论。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学生动手做“鸡蛋浮起来了”的实验 ,让学生明白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 ,描述神秘的死海和有趣的实验。课前准备 :一个玻璃器皿 ;两包食盐 ;一个鸡蛋 ;一根筷子 ,作搅拌用。授课程序 :一、调查 :班上谁会游泳 ,谁不会游泳?二、提出假设展开讨论 :把一个不会游泳的同学扔进一个湖里 ,这个湖很深 ,不许这个同学靠岸 ,也不许别人去救他 ,结果将会怎么样?三、讲述死海的故事 :两千年前 ,古罗马的统帅狄杜进攻一个国家 ,俘虏到一大批敌人 ,狄杜下令把这些俘虏全赶入一个湖里淹死 ,谁知这些俘虏全浮在水面上没死。狄杜大…  相似文献   

14.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如何进行教学,我有四点想法:一、引导学生抓文章标题,掌握其矛盾的修辞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引导学  相似文献   

15.
知识小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心智是很重要的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定论让位于新的发现,如不及时更新知识,单靠「炒剩饭」,只怕学生会患「营养不良症」的。举两个例子吧!初中语文第四册《死海不死》一课讲的是死海的成因及变迁,文章最后说:「由于死海  相似文献   

16.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死海不死》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是一篇有趣的知识小品。但是 ,该文中介绍的有关死海的知识 ,有的还不够全面 ,有的还欠证据 ,有的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里再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讲到的材料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也供老师教学中参考。一、死海不是绝对的“死” 《死海不死》第 1自然段写道 :“谁能想到 ,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死海真的是这样“死”…  相似文献   

18.
《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它除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先说“死”。“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相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文章先从死海的得名入手,介绍了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这是第一处“死”),而后又揭示了死海的本质属性,使人们认识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是第二处“死”,指人的死,也就是失去生命)。最后预测了死海的未来,告诉人们总有一天它会干涸(这是第三处“死”,指死海的“死”)。文章由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20.
拯救死海     
死海位于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之间,是南北走向的东非大裂谷的北段延续部分,是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共享的内陆盐湖。死海形成于3000万年前,是地球上最低的水域,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400多米,因此有“地球肚脐”的别称。人们之所以称它为死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海水找不到任何可以流出去的口;二是水生植物和鱼类等生物无法在其中生存。闻名遐迩的死海以其“不死”的独特景观和宜人的气候成为旅游胜地。然而,在过去的50年里,死海水平面从原来的-392米下降到-412米,水面面积由950平方千米锐减到630平方千米。如今死海正面临着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