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世林 《收藏》2001,(1):49-49
近日在定西古币市场上,从一钱贩手中购得一枚面文“雍正重宝”背“宝巩金城”钱。是钱直径33毫米,穿径6.5毫米,厚1.68毫米,重9.6克,铜质青中泛紫,铜色熟旧。由于长期携带、把玩,其钱通体光洁,只是钱缘左边有一月牙形缺口,但字体规整、雄健,整体形状完整、精美(见彩图)。此钱各钱谱未载,各泉刊未见报道,是清代宝巩局铸币的新发现,亦可补雍正宝巩局铸币之缺。  相似文献   

2.
程正航 《收藏》2001,(8):57-57
金章宗(1189~1208年在位)时铸的折十篆书泰和重宝钱有初铸和后铸之区别。初铸品传世甚少,后铸品俘世稍多。两者虽字义相同,世其在泉界中的地位及影响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黄正明 《收藏界》2012,(1):64-65
此品“奇”,就奇在对钱文有三种读法,除上、下、右、左对读“赵宝重兴”外,还可以从左、上、右、下读“兴赵重宝”和上、左、右、下读“赵兴重宝”,它既不是行用钱币,又非厌胜钱,而且许多泉谱都失载,也未见到报道。  相似文献   

4.
王宁 《收藏》2001,(8):54-55
在上海博物馆钱币馆中,陈列着一张形似平常,貌不惊人的“布币”——“钟灵堂”银伍两票布(见图)。该票布质,长22.5厘米,宽11.5厘米,以靛青印图案于白布之上。票上方绘一四爪盘龙图。其下方上体形为盾牌形,上部梯形框内横列“钟灵堂”二字,下部长方框被直线分成下端一横行,上成五纵行。止中竖排文字“凭票兑银伍两整”,币值处盖有“统一天下,地久天长”八字朱印;  相似文献   

5.
斡昌伦 《收藏》2001,(8):58-58
阅《收藏》2000年第12期载黑龙江呼兰“百花泉主”有关日本“庆应通宝”钱一文引起我的好奇,翻寻已被舍弃多年的“编外”藏品,有幸在其中觅得两枚,一枚与文中所附拓图之三相符,而另一枚背贰百者却难应对。为了满足“百花泉主”求索的愿望,现将二钱的拓图通过《收藏》刊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勇 《收藏》2001,(4):52-53
“白金三品”典出《史记&;#183;平准书》,司马迁公所著.为史家之绝唱,言出有据。可信度高。惜两千余年,诸钱谱无载。亦无实物传世。遂成疑案。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学者首先根据考古发现之实物。指出“白金三品“绝非子虚乌有。并破译了长期存疑的所谓“希腊铅饼”之谜所谓铅饼者乃汉武帝所铸之龙币也。其正面蟠螭纹即龙形图案。其背部不能连贯其义的古希腊文字母。乃汉代欲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交流之友好信号也。当时通信不像现在如此畅达,东西方之地理隔膜.犹如外星也。那些汉代中国人生造的希腊文语句,正像当今寻找其他星球文明通过太空船所寄出的白金唱牒一样意在沟通。并不拘泥于具体含意。1992年陕西钱币学会为“白金三品”的发现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其观点已为国内一些泉家所认同。今本刊发表安徽皖西博物馆李勇先生的文章。又一次结合出土实物,论证了“白金三品”的客观存在。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决非偶然也。“白金三品”是我国古代钱币史上的重大课题,也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佐证。其历史意义不言自明。泉界诸友尽可各抒己见。阐发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陈夕波 《收藏》2001,(10):57-57
《收藏》杂志1996年第3期,登载了一篇天津义和团博物馆馆长的文章。文章引用钱币学家马定祥生前的一段话说:“正面铸有楷书‘替天行道’,背面铸有‘保清灭洋’及‘庚子’等文字,确为义和团团钱无误,可惜只发现一枚,后来流入日本(?)……我认为在国内肯定还有,只是尚未发现。”  相似文献   

8.
郭俊峰  刘剑 《收藏》2001,(8):10-11
1999年6月《济南时报》报道’了在章丘市洛庄村西汉代济南国都平陵城东部的一处“取土场”内发现铜器90余件的消息,据称有可能是“东平陵王墓”,立即引起有关领导高度重视,济南市文物局考古专家随即前往现场进行考察,发现问题比较严重。回来后,马上责成市考古所组织业务人员,并报请省文物局批准,前往现场做进一步的调查、勘探、发掘。经过40余天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追踪皿方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至喜 《收藏》2001,(8):17-18
12年前,湖南省博物馆老馆长高至喜在《文物考古趣闻》中披露了20世纪初湖南出土的一件方量辗转流徙而身首异乡的传奇经历。2001年春。神秘的置身惊现美国纽约艺术品拍卖会,并一举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价之新高。应本刊之邀,50年来曾无数次手抚罍盖原物的老专家再次为我们讲述了方罍流传的曲折故事。  相似文献   

10.
李烈初 《收藏》2001,(5):7-10
传世的宋、元、明、清帝王像,流传有绪,似毋庸置疑;但明太祖朱元璋像,何以会有两种不同的面容?1932年5月7日《故宫周刊》载南薰殿藏朱元璋全身像,额角隆起,下巴凸出,微须,面多黑子,戴幞头,穿袍,着靴,笼手坐于椅上,下有脚踏(图1)。1934年7月14日《故宫周刊》载朱元璋像,方脸,白须,面孔慈祥,戴翼善冠,着龙袍。右上角有泥金楷书:“大明太祖高皇帝”7字(图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