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不仅使苏联共产党发生分裂,而且造成整个社会的分裂.苏联亡党亡国的沉痛历史教训证明,社会民主主义不是能用来消除各种弊病、使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健康发展的良药,而是能致它于死命的毒剂.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意识形态多元化"并非现代社会正常的产物,它是苏联意识形态领域从长期以来理论僵化、教条的极端走向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另一个极端,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在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虚幻意识。"意识形态多元化"实质上放弃了整个意识形态阵地,致使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与非政府组织滋长与泛滥,造成苏共党内思想的严重混乱,扯碎了维持苏联党、苏联人民团结一致的思想政治纽带。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对于苏联国家和社会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在苏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意识形态管理模式。在这一体系之中,书报检查乃是最重要的核心机制,在意识形态控制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书报检查的严酷程度可以说是与意识形态控制相对应的,研究书报检查制度不仅能令人们了解在出版和其他媒体行业中书报检查具体如何施行,能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控制问题更加清楚明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学界对于苏联书报检查制度相关内容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4.
谷曼 《天中学刊》2007,22(6):29-32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是对中苏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次大会。大会从正反两方面削弱了苏联的软权力,使中国领导人把双方日益增多的政策分歧归因于彼此意识形态的差异,从而使双边关系从平稳发展逐步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边档案,拉钦科重新解读了1962年到1967年之间中苏关系分裂进程,认为中苏分裂的主要原因是1960年代双方在是否维持既有不平等的同盟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苏联领导人企图维持现有的联盟状况,而毛泽东则要求平等和超越。中苏联盟的破裂在基本层面上是权力的争夺,意识形态扮演了工具的角色,拉钦科的研究启发并引导我们进一步从文明、文化视角来理解中苏分裂。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苏联和俄罗斯的社会政治变迁为背景,对其意识形态教育的特征进行概述,通过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分析,以期找到当前俄罗斯意识形态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日常生活》是当代教育人类学和微观史学的代表作,通过丰富的档案材料和访谈资料立体地呈现了苏联时期教师群体的日常生活和教师群体在苏联社会生态中的地位和命运,以此展现苏联意识形态工作和苏联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苏联解体问题时,社会结构原因普遍被忽视。苏联解体除了经济、政治、民族、个人、体制、精神意识形态和其它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苏联社会的刚性结构。苏联刚性社会结构有丰富的内涵,其形成时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决定着苏联刚性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意识形态中心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与分裂势力的斗争中,分裂分子采用的不仅是暴力恐怖手段,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高校的渗透也是他们散播分裂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防范分裂势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必须不断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有效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值得凭吊的墓地——透视五十年代“苏联文学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学在中国的传播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高潮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和化原因苏联学在中国流行的原动力是学理念的差异和互补,意识形态的相同或相近只是外部形态。  相似文献   

12.
当乡村作为革命的嚆矢时,宗族被视为革命的羁绊而成为打击对象。在其后苏区的社会整合中,中共力图通过基层政权建设使宗族走向国家。然而考察苏区整个历史变迁过程,农民的宗族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除,宗族势力还时隐时现,且在苏区沦陷后很快又得以恢复。通过对宗族改造的考察,我们发现,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具有巨大的弹性,要消弭其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导致人民群众失去政治信仰的原因有四: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影响了劳动的主人翁地位;二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削弱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权利;三是苏共领导人推行的一些不当的方针政策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变异;四是民族问题处理不当产生了民族隔阂与分离的倾向。当前,我们只有真正坚持和落实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才能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才能使社会主义立于不之地。  相似文献   

15.
经典影片《夏伯阳》以其具有时代特点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一种苏维埃式的"神话模式",引领起苏联电影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潮流,对于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散发出了很大的审美魅力,成就不可否认,而其日后登峰造极、矫枉过正,则在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和引导,是苏联文艺意识形态化、一统化的体现,也是文艺工作者对党性原则的简单化理解、观众趋同心理泛滥合力所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民主社会主义由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由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历代苏共领导人认识不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混淆了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纵容甚至崇拜民主社会主义,导致苏联意识形态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轨道,最终亡党亡国。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宣传在中共的宣传工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中共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时期,中共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积累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宣传经验。探索和把握中共在中央苏区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规律,对于提高中共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与感召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是中苏关系中一个敏感而尖锐的课题。可以说,中苏同盟因意识形态的同一性而建立,也因意识形态的背离而分裂。因此,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研究中苏关系的时异势迁,沧海桑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把1949~1958这十年间的中苏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在两国关系中的作用加以阐述,从而试图揭示中苏关系在这短短十年内发生如此重大变化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