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朱峰 《成才之路》2010,(23):36-37
随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提升,作为一位体育教师应结合体育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等新的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杨正亚 《文教资料》2005,(23):88-89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要求。在主体性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以班为单位教学的整体性、课程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问题,这是关系到能否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目标,能否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新《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非常明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一个班级的学生素质肯定存在差异,“体育后进生”是体育教学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也是教学过程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分层教学正是一种能满足新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分层教学正是一种能满足新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本人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在多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一些适合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人以篮球教学为例,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桂娥 《考试周刊》2010,(9):140-140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课作为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途径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激发运动兴趣、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体育成绩两级分化较严重,差生面广,不少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分层次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理念。  相似文献   

10.
袁小平 《中学文科》2009,(2):137-137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即面向全体学生.《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具备最起码的体育基础知识、运动能力和技能,养成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分层教学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新课标的实现.笔者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特别喜欢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所以这一时期是发展身体,增长知识和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期。在课程标准理念“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引导下,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个性,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许凤英 《文教资料》2006,(5):145-146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3.
“异步”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高职生生源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和个体优势的不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异步”教学法。其特点:一是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二是教师指导的异步化;三是教学与专业技能一体化。这就决定了在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理论教学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与将来岗位一体化的高职教学特点。   由于“异步”教学法是以学情为根据,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与教师异步指导为辅的动态教学管理系统。为此,实施“异步”教学法的重中之重是搞好学情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三…  相似文献   

14.
体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思路,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这说明在体育教学中,教帅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体育教学才能够取得成功。体育教学的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相似文献   

16.
高校公共体育可采用“线上+线下”分层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应保持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制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环境,构建“线上+线下”“同步+异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高校公共体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现,需加强课程人力支持,更新课程内容,制定混合式教学质量标准,搭建线上体育教学管理平台,加强线上教学监管。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会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教育、自主健身的,具有科学思维头脑和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满足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对现代人的需求。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创立的异步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法,在异步课堂教学的六阶段教学中,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下面结合我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正>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体育与健康学科也是学生强身健体以及学习的重要环节。创新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热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善当前初中体育教育薄弱的现状,创新体育教学,已成为每一所学校体育教师应迫切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陈伟 《考试周刊》2011,(77):147-147
新课标对于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等。下面我就农村体育教学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意识。那么,针对当前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优等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我认为开展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