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硕 《河北教育》2011,(7):89-89
情感是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使儿童的道德意识升华为信念、形成道德情感、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达到统一的心理动因。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用头脑和理智,更重要的是学会用心灵去认识外部世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知、情、意、行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各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接受“知”、巩固“意”、指导“行”的稳定而持久的催化剂。因此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由于电视媒体可将视觉和听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以同步的声像,直观生动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刘国兵 《小学生》2010,(8):12-12
体验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过程,尤其是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品德教育的过程无论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还是“认知——情感——行为”的过程,都少不了行为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灵活运用教材,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周志军 《云南教育》2003,(13):19-19
知、情、行是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知”的理解,“行”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的体验。殊不知,道德情感作为主体在道德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如果没有道德情感的参与,道德概念的认知,道德行为的指导就只能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研究证明,教学注重情…  相似文献   

7.
卞超 《吉林教育》2008,(3):112-112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知识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平。而填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便是在行为上进行练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转化的。在这四个要素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它不仅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高低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高职学生产生道德失范行为的心理成因主要分为:认知型、情绪型、意志型、人格型;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纠正要运用尊重、真诚、同感原则,坚持知、情、意、行教育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关心学生。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意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当前小学思品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激发道德情感”,不够重视情感的体验。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缺少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道德情感,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分割、“说”“做”不一的现象,使品德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即表面上学生接受了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或意见,而在认识与感情上则并不一致,远没有达到“认同”和“内化”的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思品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杨霞  陈舟游 《中国教师》2011,(16):58-59
<正>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连贯的过程。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认识道德概念。经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种人既能够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够实践道德的生活"。[1]"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情感不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而且情感在个体德性形成的完整过程中始终具有重要作用。情感—价值体验模式就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的德性培养模式,在于促进儿童以体验为核心,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可采取渗透性策略、生态性策略、礼仪化策略等教育策略。道德学习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学习。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情是由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催化剂,而情感教育是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拟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开展课外体验活动、改进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如何使学生加深情感体验,积累道德情感的感受,使道德情感不断得到内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包括知、情、意、行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从道德认识、道德信念,经过道德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并经过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内化为道德习惯,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抓住情感体验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和手段。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途径和中间环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化过程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探讨学生道德情感本身发展的规律,研究情…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德育工作强调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本文将以这四个方面为出发点,浅论中学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其中的情指的是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他还认为个人的情感是其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有血有肉的心脏。情通则理达,道德情感可以促进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那么,如何在思想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我体会到,以情有情,以爱换爱,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时,我总认为我已经是老师、大人、长者,学…  相似文献   

16.
学生思想品德测试是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项得力措施.为此,我注意了下面三点: 一、双项命题,“知”“行”统一.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关键,是目的.因此我在品德测试中注意了双项命题,“知”“行”统一.一项是认识、情感方面的测试(对人们思想行为及社会现象的判断评价等),由品德课教师评分;二项是意志、行为方面的考查(做出了什么努力,有什么行为表现等),由班主任和学生集体共同评分.综合上述两项评分,才是学生品德实际得分.这样评分,就能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积极锻炼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德.  相似文献   

17.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决定了其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统一。如何达到“知”和“行”的统一也就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矛盾。而由“知”到“行”的转化 ,是由“情”、“信”、“意”等心理因素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情”是情感 ,就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态度体验 ;“信”是信念 ,即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意”是意志 ,即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 ,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这三者中 ,“情”是关键。有了情感的转化 ,才能唤起学生对信念的追求 ,进而转化为自觉的意志行为 ,完成“知”与“行”的统一。在抓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对于思想品德构成要素的问题,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所论述。孔子认为道德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至)于行而止矣”,反对“言过其行”的人,所以孔子认为道德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将知、情、意、行做为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转化为行是基本问题,同时需要情和意的调节作用。另外,最近国内的“四项意识说”“三环结构说”“三维结构说”“整体结构说”“基本维度说”等等以及国外许多流行的说法都对此进行过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