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题说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寄南山,归隐园田,这种志趣,不只内化在了唐代诗人们的心中,更时时回旋在唐诗的创作当中。但是,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南山”背后,掩藏的是诗人们不同的情愫:有人确是情爱“南山”、身归园田,如暮年时的王维、白居易;有人则是仕途踬踣、放浪“南山”,如失意时的李白、杜牧;有人只是意寄“南山”、示其高洁,如早期的丘为、孟浩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寄南山,归隐园田,这种志趣,不止内化在了唐代诗人们的心中,更时时回旋在唐诗的创作当中.但是,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南山"背后,掩藏的是诗人们不同的情愫:有人确是情爱"南山"、身归园田,如暮年时的王维、白居易;有人则是仕途踬踣、放浪"南山",如失意时的李白、杜牧;有人只是意寄"南山"、示其高洁,如早期的丘为、孟浩然;有人却是身在"南山"、情驰魏阙,如出仕前的常建、韩翃.这些林林总总的"南山"诗--以题咏山水田园风光、表达隐逸情愫的诗作,无疑构成了唐诗中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诗意地生活     
《课外阅读》2007,(9):32-32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地悠然自得。  相似文献   

4.
菊花,清高超逸,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征,是诗人们喜爱吟咏歌颂的对象。自古以来,以菊花为题材的诗歌多不胜数,但最能刻划出菊花神髓的,莫过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这一句话,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朱自清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是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下面结合《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  相似文献   

5.
王牧天 《山东教育》2001,(29):58-58
离开海南的南山,已经三个多月了,我眼前依然不时地展开着一幅泼墨长卷。在画卷上,那大块大块的绿,是无忧无虑沉静的山,那大片大片的蓝,是无涯无际涌动的海,那大团大团的红,是如诗如歌的舒畅的花;画卷的主题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相似文献   

6.
《归园田居》作于义熙二年,这一年陶渊明42岁,正是他辞去彭泽今返归故里的第二年。 组诗开篇先写自己得偿宿愿,彻底离开了官场,移居田园,决心躬耕自资的愉悦之情,总序全诗,后四篇写自己“复得返自然”的具体生活感受,全诗文字淡远质朴,风格前后贯通,情深意浓。“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①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集中体现了诗人朴、真、淡、旷的任真人格,一向为研究者与选家所看重。 组诗其三这样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显然,此诗和同题四首相比,更具生活实感,是诗人躬耕实践的产物。据此,有人说,“归隐的快乐与力耕的勤劳,是诗人后半期生活的两个方面,‘种豆南山下’,这诗就是反映了诗人生活的另一方面。诗人以‘种豆南山下’的具体事例,描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艰辛劳苦。‘草盛豆苗稀’,就需要及时锄草;早上披着星星出门,晚上带着月亮回来,这样起早摸黑,形象地说明了劳动的辛苦。”它“和前一首(少无适俗韵)表。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有一组《归园田居》,其第一首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因诗人从29岁初涉仕途、任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而归田,时间恰好是十三年,所以有人认为此句“三十年”应为“十三年”之误。但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若细细揣度,“十三年”之说泥痕凿凿,何及“三十年”更见陶令志节?  相似文献   

8.
近日,国家一级诗人赵丽华的一些“口语诗歌”被放到了网络上,在网易、天涯等网站被无数网友嘲笑。并引发了表示讥讽和轻蔑的模仿热潮。之后,在新浪开博客的诗人们和部分网友发生争论:有人认为她玷污了诗歌的美好形象。更将赵丽华本人称为“诗坛芙蓉”;有的人则坚定认为,她的诗是好诗,是内心真挚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归园田居》是一个组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作品表现了诗人开始参加劳动的情景。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南山下我的豆子种得不大成功,苗儿不多野草反倒相当茂盛。大清  相似文献   

10.
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如南宋郑思肖《思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于是菊花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开放在唐诗里的菊花更是各具风采。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写了诗后,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发表”: 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  相似文献   

12.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的作品。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头至“吾亦爱吾庐”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写诗人的“归园田居之乐”;从“既耕亦已种”至结束是全诗的主体部分,写诗人的“耕余读书之乐”。这首诗以“乐”字为核心,主要写诗人归隐田园之后归园田居之乐、耕余读书之乐,从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人格和精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3.
李闯 《湖南教育》2008,(5):38-39
在人们的心目中,陶潜是一位超脱红尘的“田园诗人”“隐逸高士”。他41岁弃官归隐,躬耕垄亩,用诗歌描写田园风光,吟咏劳动生活。“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高洁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田园诗才是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钟嵘的评语没有错。”(《陶诗的深度》)这几乎成了历史公论。  相似文献   

14.
如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文化传播的媒介也是五彩斑斓,如我们写了一些东西想发表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上传媒等得以发表。那么,唐代诗人写了诗是怎样“发表”的呢?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2.投诸名流。唐代许多举人文士为了获得名誉,顺利及第,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  相似文献   

15.
东晋名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篇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诗。对“一去三十年”句,教材和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教学中,我们发现此说太“实”,显得生硬、牵强,故作如下辨析: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被人们誉为“浑身是静穆”的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不过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而来“守拙归田园”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拟古》);又说他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可见他是曾有用世之心的。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听觉艺术,无形无状,难于描写。唐代的音乐诗因音乐的繁荣而繁荣,诗人们在这个题材上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本初步总结出四种表现手法,即“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曲中有人”。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三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一去三十年”,教材注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诗人于40 5年当江西彭泽县县令,八十多天后辞官,挂印归田园,作《归园田居》。”将“一去三十年”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不当。要弄清“一去三十年”是什么意思,当先弄清“误落尘网中”指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尘网”指的是尘世、人世。此处的“尘网”是否也指“尘世”“人世”呢?诗人是否有从“少年”时代起即“误落”此“尘网”中的悲叹呢?他是怎样看待…  相似文献   

19.
正姜夔这样高度概括诗歌结尾的艺术性:"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的确,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因而作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赏析诗歌结尾的意境中品析出其艺术价值。一、以朴衬奇,以平实衬托隐意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归园田居》这一组诗,其中第三首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归园田居》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教材释为“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又回到大自然里来了。”“大自然”《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自然界”。尽管这首诗用了大部分诗行描写田园风光,但陶渊明笔下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体现了诗人的审美理想和生活趣味。诗人所讴歌的田园生活,有盈室的“幼稚”,欢迎的“僮仆”,还有鸡鸣狗吠,茅舍庭园,远村墟烟,充满人间烟火味。诗人把官场比作“樊笼”,但他并没有把自己比成禽兽。“归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是诗三百以来诗人们常采用的比兴手法。诗人虽曾写过“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诗并序》),希望世界返朴归真,但这也只能表明诗人愿社会回复到庄老所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