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业一:写数字1,画1个圆,画1条斜杠;写数字2,画2个圆,画2条斜杠……以此类推,写数字10,画10个圆,画10条斜杠;作业二:按老师的提示自编40道数学题并解答,如5比3多2,9比7大2……你能想象这是一年级的数学作业吗?日前一位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刚上一年级,老师每天都布置这样的作业,连她看了也觉单调乏味。现在孩子一做数学作业就痛苦不堪,还自己编了一首歌,其中有一句就是“最讨厌的功课是数学”。孩子握笔的手势还不稳,写字要一笔一画的来,动作很慢,再加上要编出这么多道题,实在难为了孩子。如果刚上小学一年级就厌恶数学了,以后怎么办?据老…  相似文献   

2.
<正>在江西教育出版社配人教版教材用小学六年级数学练习册(第42页)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幅比例尺为1∶2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以往十几年的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这道题是《比例》单元内比较难解决的一道题,错误点集中在将1∶200当作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  相似文献   

3.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入学的时候会和老师这样说:“我的孩子很聪明,10以内加减法都会做了,不信你可以考考他!”入学后,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再学一年级的数学只不过是炒炒“冷饭”,因此,家长们关注孩子的语文学习会比关注数学多得多。“孩子们真的是会了吗?”我仔细观察刚入学的孩子,发现孩子对数学的感觉分为三类:1.先知先觉型——有的孩子小时候数感就特别好,不用大人怎么费力教,他自然而然就会了;2.不知不觉型——有的孩子教过了他才会,不教绝对不会;3.后知后觉型——有的孩子任凭你怎样启发诱导,他就是不会,等过了一段时期,他才慢慢觉悟。我和…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定为"四基"之一,可见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笔者以一道操作题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2后,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再画一画.(2)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相似文献   

5.
某年小学六年级数学竞赛中有一道题,其解法比较特别,充分应用了"质数中只有2是偶数"这个性质. 题目是这样的:A、B、C都是质数,且A×(B C)=110 C,则B=__  相似文献   

6.
彭小英 《中国教师》2012,(13):73-75
<正>曾经多次听人介绍,美国的小学数学内容实在太简单了,中国的孩子到了美国,简直就是数学天才,小学生可以解出中学生的题。也曾在互联网上读到过关于数学教育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美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识数部分: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数到100,二年级的孩子数到1000,三年级的孩子数到10000,四年级的孩子数到100000。关于加减乘除等运算,美国小学一年级时学加减法,三年级时学小数和乘除法,五年级时学平均数等概念。美国小学的数学教学真如上面所说那般简单容易吗?他们究竟在学什么?有没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2012年3月8日,在美  相似文献   

7.
<正>一位熟识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小学二年级思品课上的"意外":课堂上,老师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当讲到牛郎为了挽留住织女而拿走了织女的衣服时,一个孩子大叫:"老师,牛郎是流氓,偷看女生洗澡,还抢人家衣服。"遇到这个"意外"应该怎么办?为此我写了一篇博文《牛郎是不是流氓并不重要》,一位朋友读后与我交流。他说,可以这样回答那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牛郎织女的故事应该  相似文献   

8.
“鸡兔同笼”问题是一道数学名题:“鸡和免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头有5个,腿有14条。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可是,这道题已经被我“换汤不换药”练习了三遍,仍有孩子不明所以:“为什么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兔呢﹖”我真有些“黔驴技穷”了。前不久,我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徐斌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数学课,内容正是“鸡兔同笼”问题。■亮点一:画最简单的数学画在让学生充分估计了笼子里鸡、兔可能有的只数后,徐老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了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鸡和兔,然后说:“同学们一定画过鸡和兔吧,现在我们来画数学画,不过数学画…  相似文献   

9.
<正>(一)日前一则微博在网上引来热议。那是一张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卷子,其中有一道题目,题干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后面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道简答题,问:这个材料讲了谁的故事?答案:孔融。第二题是选择题:这故事体现了什么美德?二选一,"谦让"还是"勤劳"?这些问题,只要智商没有问题的孩子,都不会答错。最后一题问: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其实怎么答都行,只要确实是自己真实的想法,没  相似文献   

10.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经典课之一.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通过前测发现:六年级的学生大多用圆规画过圆,对半径、直径、圆心都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他另辟蹊径,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深挖了教学内容的本质,精心预设了有序而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引领学生不断逼近对圆的核心知识的深度思考和深入理解,课堂充满着开放问题、聚焦思辨、精彩生成的探究味.  相似文献   

11.
标准答案     
李良旭 《下一代》2014,(6):24-24
正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办?"一个学生答道:"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孩子的父亲感到很困惑,觉得孩子这个问题没有回答错,怎么打了个叉?于是,他找到了老师。老师听了家长的疑问,笑着将标准答案给他看。他看到,标准答案是:让梨。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上半年绍兴县小学四、五、六年级数学期末试题中最后都增加了一道"智慧题",其中五年级上册的"智慧题"是这样的:而从考试结果来看,笔者所带五(10)班44名学生,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占全班学生的36.36%。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神秘的老人有点石成金的法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穷苦而聪明的孩子,心生怜悯的老人决定送他一件礼物。老人把一个小石子点成黄金交给了孩子,孩子摇头;老人又把一块大石头点成金子,孩子继续摇头;老人把一整块岩石点成了金子,孩子还是摇头。老人不解地问:"孩子你到底要什么?"孩子说:"我要你那根能点金的指头!"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授人于渔才是硬的道理。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执教了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  相似文献   

14.
翔儿 《家长》2013,(Z1):57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这六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孩子后面的人生。然而,现在许多孩子上小学后问题不断,有的孩子成天疯玩儿,有的孩子总是跟家长"闹情绪",还有的孩子厌学、逃课,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上小学了,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请认真阅读《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一书,该书将告诉你怎样才能与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到一位朋友家串门,闲聊中谈起孩子的前途问题。朋友家上五年级的孩子插话说:“将来我开家大饭店,阿姨去吃饭,我给你优惠百分之一百三。”当时我们都笑了。这个孩子并非要让我吃他 100元钱的饭,然后再倒找我 30元钱,而是他根本不知道优惠百分之一百三的实际意义。当然,这个孩子能想到用学过的百分数来反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还是值得称道的,许多孩子恐怕连这一点也是想不到的。   与这件事情相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专家邱学华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和他一起教三年级数学的一个老师埋怨应用题难教,说学生笨得像…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世界》2012,(21):55
合肥市凤凰城小学一位四年级学生家长来电说——我家孩子四年级,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停下来,看看这个找找那个的,有时候怕我们骂他就不敢离开桌子,坐着却不知在想什么。他写字时不认真,而且有抵触情绪。语文、英语和数学都是这样的,数学有几次因为写字潦草,会做的题也拿不到分,平时因为写字慢,作业完不成,他被老师留下来的次数也不少。就是人们常说的"拖拉"。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第一部曲:听故事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好的故事他们可以百听不厌。同样,数学也可以"讲故事"。教学中,我结合课堂内容录制各种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家长放给孩子听。一年级初始听《数是怎么来的?》,孩子们可以了解数的起源,原来6000年前,人们就会用数计算了;二年级听《很特别的音乐故事》《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等故事,孩子们明白:数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数和计算,优美的音乐、漂亮的画中也有数学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头有5个,腿有14条。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这道数学名题曾经困扰了我整个小学生活,而今身为人师,苦恼依然。 前不久,我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徐斌上的这节课。当时一看到这个课题,我着实吓了一跳——他竟敢上这个内容!然而现在,我只想说:“数学原来这样简单!” 亮点一:怎么画最简单——学画数学画  相似文献   

19.
写在前面的话:他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级骨干培训者、教育部"国培"专家;他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内访问学者、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兼职教授、天津市"131"专家库成员;他是内蒙古现代教育研究会特聘讲学专家、广西省小学数学远程教育专家、山西等6省市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顾问;他是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改研究会  相似文献   

20.
正Preface每对父母在迎接新生命之初的愿望,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好像变得优秀比健康快乐更重要了。父母经常忘记,没有孩子可以做到方方面面都完美。故事:优秀却自卑的孩子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我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路路。这个孩子在学校纪律很好,和同学关系也很好,成绩也非常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