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题目: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在"平抛运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我所在的学校是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实验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均设置在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上.为此,我准备了两组学生实验,这两组实验均出现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索"中.在教学设计"自主探索"这一环节,我先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平抛运动物体竖直方向做何运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平抛运动演示器(平抛竖落仪如  相似文献   

2.
当我翻开二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时,《咚咚仓》这一单元主题马上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是一节典型的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的表现创造课。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敲一敲”是演奏打击乐器,侧重在表现;而第二部分是创编音乐故事“风雨雷电的故事”,侧重在创造。目的是让学生探索打击乐器的声响,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乐器的声响产生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呢?第一步:“感受、体验”。这一步是通过“听”和“看”来实现的。“听”是指先不给出画面只听“风雨雷电”的声响,要求学生认真…  相似文献   

3.
近来 ,笔者在指导学生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二氧化碳》一课) ,当即就有几个学生向我提出了同一个疑问 :“上节课制取氧气时用的是排水法 ,为什么这节课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的却是排气法呢?这两种气体在制取方法上有什么讲究吗?”由于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点滴知识 ,因此问题一经提出 ,我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 ,一时竟不知作何解释。情急之下 ,竟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但更主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无言以对的下台机会。出乎意料的是 ,在很短的时间内 ,竟有十多个学生争着举手发表看法。以…  相似文献   

4.
<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着33年教龄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讲得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教师都入了迷。课后,一位教师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教师这样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  相似文献   

5.
2011年,我和我的四年级学生一起上了整本书推荐课《女儿的故事》。这次上课,源于我校"阅读营养餐"校园阅读系列的一场重头戏:"梅子涵进校园"活动。根据计划,梅老师来学校除了面向全体老师、家长做专题演讲,和学生文学社团进行面对面交流之外,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听我的公开课。于是,我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这节课。回想起来,上这一课的全过程可以用"起承转合"四字来概括。"起":阅读短篇,走近作者  相似文献   

6.
近来,笔者在指导学生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有几个学生向我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上节课制取氧气时用的是排水法,为什么这节课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的却是排气法呢?”由于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因此问题一经提出,我顿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一时竟不知作何解释。情急之下,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另一方面是给自己一个下台的机会。出乎意料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竟有10多个学生争着举手发表看法。以下便是探究这一问题的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7.
我曾指导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傳雷家书》谥傅?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这节课怎么讲都像是一个个片段的叠加。似乎情况总是如此: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等学生探究完了再抛出下一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整节课都像是在重复同一活动:教师在不断地生产  相似文献   

8.
<正>接手新班级的第一节课自我介绍时,我首先介绍了我的英文名字:Lear(李尔),然后讲了莎士比亚《李尔王》里的故事,用时大约3分钟。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接下来的英语课也进行得颇为顺利。往年我会为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字,但这节课上得太顺利,这个事情竟然被我忘记了,为此我感到些许遗憾和惋惜。下课后,一个女生羞答答地走到我跟前,怯怯地说:"李老师,这节课我感觉是自己上学以来听得最认真的一节课了,你能为我也取一个英文名字吗?"听她这么一说,我心头一震。以往  相似文献   

9.
<正> 2008年1月,我有幸听了一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的科学课。这是一堂市级骨干教师认定前的考核课,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当时要求教师完全脱离多媒体进行"传统"教学。这位教师尝试用"倒叙"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一上课,教师就开心地问学生:"2008年8月8日是什么日子?"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将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开幕式。"教师问:"为了迎接世界各国朋友的到来,园  相似文献   

10.
上学期我参加了骨干教师的教学探讨活动,执教"Stone Age People"一课,后又在"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执教本课,算起来这节课前后备课、试上共六次,每次上完都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为了追求高效的课堂,我在一次次课后反思中前行。概括起来,本节课让我纠结的地方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本节课的开头导入,另一个是本故事的呈现方  相似文献   

11.
细心的读者一定已经发现,两份不同的教学实录中,隐藏着一个并不难察觉的漏洞:2007年的课中,我有一个儿子;而到了2011年的课中,我却有了一个"女儿"。究竟是怎么回事?且听我把故事慢慢讲来。最初决定上这节课,便打算由儿子所在班级的座位图引入。  相似文献   

12.
<正>空气有没有重量?如果有,是多少呢?能不能用科学的数字来说明问题呢?课堂上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呢?这些对小学生而言,还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我这一课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进行设计的。本节课选择了一个科学故事作为切入点,故事抓住了学生们好奇的心理,并且引入了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相似文献   

13.
正"等可能性"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一课时内容。例题呈现足球比赛中用抛硬币决定开球的图片,引发学生观察思考:用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是否公平?从而引出抛硬币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即可能性相等,由此得到用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数学论文报告会上 ,一位教师讲了一段用骰子引入无理数的故事 ,令人耳目一新 ,很有意义 .现将这位老师的这一奇特的教学设计 ,介绍给读者 ,不知您以为如何 ?在上课之前 ,他先做了一个大骰子 ,作为教具 .下面请看这位教师在课堂上是怎样用这颗骰子来引入无理数的 .教师 :(把手中的大骰子举起来 ,对着全班同学大声说 )同学们 ,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吗 ?学生齐声回答道 :谁不知道 ,这是骰子 !教师 :它有什么用处 ?学生一片声地答道 :打麻将用 !教师 :是的 .打麻将要用它 .但是 ,除了打麻将以外 ,它还有什么用处呢 ?这一问 ,一下子把同学们…  相似文献   

15.
<正>《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一节,我在上完这节课之后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就本节课做如下反思。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两位旅行者通过一片沼泽地时,一人不幸陷入沼泽地的泥坑中,他越是挣扎越下陷,急得大叫"救命"。一边叫他"千万不要挣扎",一边趴在地上慢慢爬过去,借助一根枯枝将他从泥坑中拖出。请问:(1)他陷入沼泽地为什么越挣扎越往下陷?(2)他的同伴为什么趴在地上爬过去救他?(3)由此你得到什么科学道理?学  相似文献   

16.
殷菊菊 《学子》2013,(1):4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1.创设故事情境,以趣引思儿童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通过创设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  相似文献   

17.
王辉 《安徽教育》2012,(4):41-41
<正>[例一]北师大版第八册《游戏的公平性》,执教:特级教师华应龙教学伊始,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一张篮球赛的球票,成为爸爸和儿子争夺的目标。儿子建议丢啤酒瓶盖来决定输赢,并自选正面向上(锯齿面向下)。以此抛出本节课的主题——公平性的探讨。通过猜测、试  相似文献   

18.
瓶盖小雪人     
正材料工具:啤酒瓶盖,彩色丝带,彩色水笔,小扣子,白乳胶,剪刀等。制作过程:⒈将丝带剪成合适的长度,如图所示对折,粘贴在一起(最上端无需粘贴,留出一个圆环部分用于悬挂)。⒉用白乳胶将三个啤酒瓶盖粘贴在丝带上,当作小雪人的身体。⒊从上至下,用水笔在第一个瓶盖上画出眼睛、长鼻子、嘴巴等;在第二个瓶盖  相似文献   

19.
一、案例描述南国初秋的下午,天空湛蓝得不带一丝杂质,和煦的阳光斜射入教室,温暖而明亮.这节课上,笔者正在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变革与争霸"中第二课时--"战国篇".在学生静静地听着"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的同时,笔者出示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思考题涉及了一个非常好的诚信题材,它也是本节课的价值观教学目标之一.思考题不难,果然不出我所料,故事讲完后就有好几个学生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20.
某天,区级骨干卢老师找我备课,她要上一节公开课,主讲经典课文《草地夜行》。这篇课文收录在小学课本中已有52年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离学生相当久远,面对今天的学生,我们到底要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哪儿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卢教师。她沉吟片刻,说道:"这是一篇感人的故事,教学的重点应落在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历程,体会红军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