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教育史上,刘百川的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值得再现和再认。一 20世纪初期,许多知识分子把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农村的复兴上,诚如梁漱溟所说:“要农村兴盛,全社会才能兴盛;噎噎没有农村的新生命,中国也就不能有新生命。”一批爱国的教育精英们推开了乡村教育运动。受此影响,1933年江苏省教育厅在镇江大港设立乡村教育实验区,为全省的乡村教育探索可行的思想与方法。但创办实验区以来,连续两任负责人业绩平平,民众和政府也都不太满意。1935年,江苏省教育厅委派在小学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刘百川接任实验区主任。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教育和乡村建设遗产。乡村教育实验充分发挥民间办教的积极性,提高办学实效;以全体农民为教育对象,关注成年农民的"失学"问题;采取科学务实的改革方法,基于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农民和农村发展需要。乡村教育实验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理论标本价值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是以一群学贯中西而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为代表书写的一段中国教育史话.在他们的实践努力和研究中沉淀了许多关于农村教育理论智慧,对我们今日进行农村教育研究具有标本性的意义."什么是农村教育"、"如何对待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的关系"、"农村教育由谁负责"是农村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探析近代乡村教育实验在研究对这三个问题方面的理论贡献,对深化关于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的认识和丰富中国农村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场"乡村教育运动",在我国教育史上至今仍闪着璀璨光芒.反观这场"乡村教育运动",对于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开展具有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农村要发展,关键靠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日益走向现代化,这给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引领中国乡村社会教育发展方位和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当前农村教育现代化明显动力不足,还存在教学设施落后、教育理念陈旧、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应当通过更新教育理念、重塑城乡教育关系、传承农村文明香火和创新农村教育治理体系等路径,走中国特色乡村教育振兴、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乡村文化兴盛和乡村教育信息化之路,引领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农村教育问题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绕不过的一道坎。一方面,众生芸芸不断抒发着"谁人故乡不沦陷"的哀愁,呼吁着乡村文化、教育的重建;另一方面,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诉求正逐步落地。因此,镶嵌于社会和教育变革背景中的农村"小班化"教育就是立足于乡土中国的一次新的探索。一、"城市包围农村"的困局  相似文献   

7.
教育书坊     
《广西教育》2012,(40):68
陶行知的教育学说既强调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教育的终极目的。其"教学合一""第一流的教育家""新教育"等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927年,他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我们的信条》《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等文章在农村教育问题的探讨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宴阳初是一个爱国的教育改革家.在他身上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深沉的忧患意识.他与同仁们先从事平民的识字教育,目的是为了救治他们的"瞎、聋、哑".随着宴阳初对中国问题认识的加深,他与同仁们转入乡村建设新阶段,把平民教育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便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成民族的新团结,最终实现民族改造.宴阳初的教育情怀对我们今天从事农村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美好愿景:我们理解的新乡村教育我们认同的新乡村教育内涵: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二是新乡村的教育,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10.
胡荣 《生活教育》2013,(4):6-13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的情结和心路历程。农村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承诺和艰辛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教育仍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人口减少、乡村教育凋敝、村级经济萎缩的情况,农村教育呈现"城挤、乡弱、村空"的局面,师资力量尤其薄弱;留守儿童、在乡村无能力流动家庭儿童、离校较远儿童,他们的受教育权利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利用公共教育资源处于被动状态。而在陶行知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界最早注意到农民教育问题的人,也是带头热情地奔向农村当乡村教师的教育家。他从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地性提出了“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的科学命题。今天,深入研究和领会陶行知的这一思想,对于提高对农村教育的认识,加速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是陶行知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2.
早在上世纪初期,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不和谐问题就日渐彰显,并招致了一批学者的批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乡村教育家就致力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通过教育来改造乡村社会、振兴中国农村,梁漱溟先生(1893—1988)倡行的乡村教育思想即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既有中国城市教育特色又有中国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特色,是城乡教育相互融合和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教育,不是要把城乡教育变成无差别、无特色的"千校一面"的教育,更不是把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变成城镇化标准的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在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引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和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一、美好愿景:我们理解的“新乡村教育”我们认同的“新乡村教育”内涵: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二是新乡村的教育,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现代化及区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以促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为中心,尽最大可能针对乡村教育实际,  相似文献   

15.
乡村小学是中国教育最小的单元,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中国人口80%在农村,中国教育的大头也在农村。村小的质量提高了,中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就提高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关注村小的发展,在政策上扶持,在体制上创新,在财力上支持,探索出一条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乡土中国面临来自城市的各种挑战。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各种危机,反思农村教育现状及其推行模式,指出"位育"思想是指导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发展乡村特色教育,实现教育回归生活,寻找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乡村教育的路径,对于帮助迷失的乡土中国走出困境,回归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进程中,当代农村教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迁。对当下现状的识别和对美好未来的营造,需要农村教育研究在概念范畴与研究视角上实现新的转向,才能避免游谈无根的状况。从概念上看,"农村"已无法指代当下城乡连续体中非城镇的聚落,应以"乡村"替代,并且"乡村教育"更蕴含了建设乡村生活的价值定位与"本乡本土"的文化旨趣;从乡村教育的性质和发展目标上看,乡村教育研究应走出"趋城市性"的惯性轨道,而将现代意义的"乡村性"的重建作为重点;从现代化发展的"时间性"特征看,唯有"空间性"才是与之等量齐观、可消解其霸权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的"生利"乡村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清楚地了解中国乡村教育不适应本地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的问题,给予分析性的批判,提出解决乡村教育弊端的发展方向在于"生利",培养学生的技能。基于此,他思考建设"生利"乡村学校的问题,尤其是教师的问题,并且把生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农村发展仍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质量以及推进农村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个方面深化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的倡导,本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其特点,指出了它的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价值和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可能不存在职业技术教育,至于"兴盛"的质疑更大。然而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长期存在并繁荣兴盛且成果辉煌,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