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正孔子讲"君子不器",是不是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君子不器己",一是"君子不器人"。不把自己当成工具,也不把别人当成工具。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教书的工具,更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工具。真正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就应该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而不能只是希望学生"听话",成为某种工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意义不在于评选出多少个一等奖、二等奖,而在于对现代装备制造行业起到的引领作用。且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机电专  相似文献   

2.
高校"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意识,确立其主体性地位.在认识论上,要改变理性主义的机械式教育方式,运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完成其经验的重组与价值实现.在个体特征上,强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地与学生对话,用心灵、用理解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在课程文本的理解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于帮助学生把文本的意义变成学生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强调"人",关注"人性",要求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始终把学生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的教育评价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本文将比较新课改前后高中英语教师教育评价的区别以及进行教育评价应该遵守的原则,着重阐明进行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意义,让老师和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4.
确立学生主体性是“两课”教育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意识,确立其主体性地位。在认识论上,要改变理性主义的机械式教育方式,运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完成其经验的重组与价值实现。在个体特征上,强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地与学生对话。用心灵、用理解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在课程文本的理解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于帮助学生把文本的意义变成学生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金永彩 《成才之路》2010,(17):33-33
通常我们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这样师生关系就成为进行教育教学的工具,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对知识教学的过分强调,师生关系对人的精神的陶冶性质受到忽视。  相似文献   

6.
<正>有人说:把儿童当儿童看。我认为可以把这种理念延伸到初中教师身上。也就是说中学生在老师的眼中也是孩子。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有两点思考。思考一:学生不是"东西",而是活生生的人既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工具"、"容器"等这样的东西,更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农作物"。尽管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但是我们的教育千万不能变成"农业"。现实中还存在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把自身当作认识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教师不仅要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而且不能忽视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特别汉语拼音这一块。否则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几乎是"鹦鹉学舌",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机械地死记硬背,离开原句、原文,学生很难读和理解所学字词。作者认为要做到"学以致用",真正理解内容,就要把好汉语拼音关。汉语拼音是工具,是学生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阅读之根。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听讲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能力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强调和培养的目标.教师授课时,不能满足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认真状",要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等进行大胆创意,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的听讲状态,以提高授课和听课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现代师生关系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师生关系是学校关系的基础与核心。一定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关系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界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该包括下列四种关系。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有着人所具备的一切尊严和品格。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能只把学生视为未来的驯服的工具、恭敬顺从的奴仆或“后…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对人的塑造,塑造有道德、有灵魂的真正的人。语文教学更是担负着这样的使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多渠道、多途径、多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渗透教育。一、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的渗透教育据粗略统计,一个学生一天在课堂接受教育的时间约为5小时。而且,学生几乎每天都要上一节语文课。如果语文教师仅仅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看待,就词句教词句,就语法讲语法,就工具给工具,这就不仅是教法上  相似文献   

12.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合格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关于“一桶水”和“一杯水”关系的理解,传统上强调的多是教师知识的给予,而缺乏对学生接受过程中情感的关注和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尊重。因而关于教师的“一桶水”的的理解一般大都是从“量”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很少从“质”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教育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决定学生’一杯水”的水质,与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构筑和人格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蕙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连自己都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而教师要在创设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教学气氛外,显然还要设法改善自己的“一桶水”的水质,把“科学饮料”化为美味之琼浆,甘爽之玉液,使学生趋而乐饮之。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加以分析,以期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今天我们所有的教育变革,都是为了回归教育的本原——实现人的成长。当我们把学生看作鲜活的生命,而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那么,教师自然也就不再是灌输知识、生产分数的工具。师生的生命成长本就是水乳交融、互相成全的。如今"教师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高频词汇,从中央精神到地方政策到学校规划,都在强调教师、教师发展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这种对教师发展价值的认识,也是教育变革的一种体现。教师不仅是教育变革的手段或工具,教师的发展本身就是教育变革的内在目标。在这样的认识转变之后,我们还面临着实践的难题:通过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不能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更不能强调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订单式教育"。人们在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有片面化、功利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发展的重要基础。正所谓"有所为、才有所位",高职教育应是帮助学生从"社会人"转变为"职业人"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更强调教育的人文功能--关注人的生存,使人成为人.教育不仅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知识,更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真实"的眼睛看学生.  相似文献   

16.
数学在整个人类社会上部承担着无可厚非的角色,数学知识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要点中,第八点强调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任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所以,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学校教育要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客观上需要教师文化发生具有时代意义的转向。这一转向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教师的角色要从"神"转向人;教师的价值要从外在工具转向生命发展价值;教师的权利与责任要从非对称转向对称;教师的文化素养要从单向维度转向多维视野。  相似文献   

18.
吴志宏 《海南教育》2011,(12):57-57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审美活动的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确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眼光紧紧地放在知识的传授和  相似文献   

19.
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课程领域形成了"复原"和"创生"两种不同的教师课程理解取向。复原取向的课程理解强调教师要准确领会课程设计者的原意,而课程理解的创生取向则主张教师基于自身前见对课程意义的生成。其实,客观意义上讲,教师课程理解无绝对的复原,而创生式的教师课程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受制性。因此,我们应客观、辩证地看待两种不同的教师课程理解取向,并且从促进教师自身的前见与课程文本以及学生的体验三者"视域融合"的角度,来建立教师课程理解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一忌应付差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潡教授指出,"除非你不做教师,如果你要做教师,必须参与听课评课。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生活是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评课与上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把教师仅理解为‘上课的人’,还要将他们理解为‘听评课的人’。通过参与听评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许多教师还没有把听评课当做与教学同样重要的事。心态决定行为,只有带着积极的、学习的态度去听课才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