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日常生活与教学生活都应该成为智慧生活。智慧生活就是以智慧为生活目的,不断询问生活的意义,以创造为基本方式的生活。构筑知识基础、提升道德涵养、精神上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以智慧心态面对课程与教学,这是教师追求智慧生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诉求以及教学模式的"程序化"使用等,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角色权威和感召权威呈现出退隐形态。但在学校生活实践场域,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熟度呼唤教师的智慧权威;师生关系民主化要求重新解读教师的角色权威;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需要教师继续发挥感召权威。这些赋予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价值。鉴于此,拟尝试通过"外发型"法理性权威与"内生型"专业性权威这两种路径来实现教师合理性权威的重塑。  相似文献   

3.
根据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教师专业生活属于一种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在目标、内容、环境、基本活动方式、维持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专业生活”可以界定为: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通过持续性的学习、思考和教育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并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过程;也指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达到的程度或取得的结果.探讨教师专业生活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论教师“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制度的压迫、思想的辖制和自我的奴役。当代教育倡导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通过理性的启蒙、个体的反思和行动的解放,达到改造教师“日常生活”的不合理性,回复教师本真丰富的教育生活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反思教师的"日常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逗留于“想当然”的生活世界中的教师需要吸纳更多的创造和变革意识,使自己不再沉湎于重复的日常生活中,从非反思的,重复的“日常生活”转向反思,创造为特征的“反思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学校日常生活就是学校文化生活,是教师在学习组织中的生活,更是教师熟悉的教育教学生活。学校组织的本质属性并非典型意义上的行政制式的组织,在学校组织中,领导的主要发动者应是教师。但是长期的工具性劳动使教师处于学校管理的底层和边缘。要实现教师在学校中分享领导并成为领导的主要发动者,除学校努力之外,还需要教师个人努力。教师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努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生命自觉,提升自我价值;从组织边缘主动走向核心,分享组织领导;从外求指导到内求反思,改变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师作为一种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存在的职业,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师教育生活的全部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而言,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教师个人的生活理念、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因此,教育要研究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首先必须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生活体验是一种先于反思的、直接的意识对所经历的生活世界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在生活世界里,教师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它们是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基础,是教师将生活融入教学的中介,是教师进行反思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定位、反思经验、文本写作来获得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1.
欧阳林舟 《教师》2010,(4):26-28
教师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职业。教师职业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教师日常生活却由于经济待遇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在学校场域中失语、在学生面前无语、生命受到威胁等因素而令人堪忧,是享有“崇高”地位的当代的弱者。  相似文献   

12.
"庄户生活"表达了民国山东乡村日常生活的基本内涵。在山东广大乡村,"庄户生活"是民众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乡村农耕生活的称谓与表达,是对山东乡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乡土性述描。在山东民众朴实的乡土话语里,一般称农家为"庄户人家",将"下庄户地"作为基本谋生手段,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空间称之为"庄户地里",而"庄户生活"则典型地表达概括了以乡村区位、农事谋生、土地耕作、农时节律等为核心特征的乡土日常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教师日常生活加以界定,深入分析其信息时代教师日常生活的特点,进一步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价值.教师的日常生活需要予以更多关注与理性引导,在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中选择并创造新的日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生活德育在超越知性德育的同时自身也陷入了理论误区.由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价值学梳理,没有厘清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差异,使得生活德育论把具有非反思性特质的日常生活也当作意义世界加以回归,这非但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入手重构生活德育,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非日常生活.为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参与公共生活,自觉帮助学生建构制度生活.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以学校教学生活落实,但是教师作为“整体的生活人”的角色,决定了教师生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忽视或无视教师生活的取向,这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基于教师生活的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实现教师“整体生活人”的角色、体察其内心、洞悉其差异并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具体而言,基于教师生活的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关注教师生存情境、强化教师生活史研究、完善教师生活课程体系以及构建弹性、差异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体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教学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生活是教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为我性与我为性、理性与非理性、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等特点。教学生活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也不同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其他社会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引发了课程设计领域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将教师固定在“被动承受者”的角色,教师生活在课程设计中被迫“归隐”,课程设计缺乏对教师“生活世界”必要的关注,难以体现全部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改变课程设计遗忘教师日常生活的状态,重点在于对教师日常生活参与课程设计效能的明晰。关注教师生活的全部,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教育科学论坛》2004,(12):10-10
专题背景SARS毫无理性地降临,我们别无选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不经意中,我们见证了历史。我们身处难关。曾经热爱摇滚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想起张楚唱的那首耿:请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保佑工人,保佑农民,小资产阶级,姑娘和民警,无所事事的人……然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人心,才是棋局的胜负手。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学本身具有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生活对于教学也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显示出其活力与价值。教学不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准备,而是要纳入到学生现实的生活中。回归生活的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向有意义的人的发展与构建,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只有回归生活的教学,才可以促使主体多元智能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20.
傅向颖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1):142-143,165
日常生活是人成长的基础,一切宏观理论形成和树立都是立足于这个基础之上,并且因这个基础的变革而形成生命力的。大学生作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性群体,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管理中既要为他们提供自由的空间,又要建立生活秩序的规范和相应的制度。引导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