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先华 《知识窗》2012,(3X):52-52
<正>初中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打破教学常规,敢于从观念上、知识上、方法上去寻求创新,让课堂  相似文献   

2.
曾庆飞 《内江科技》2008,29(6):181-182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和教师的满堂灌,严重扼杀了初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兴趣。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注重课堂教学的巧设,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期盼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枯燥的学科,如何使课堂生动起来有趣味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八要”:  相似文献   

4.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当学习者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出强大的内部推动力,主动自觉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去探求。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的效率。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课难上,就难在其枯燥、空洞,学生学习时没有兴趣。要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点化学生心灵的课堂,精彩的案例分析是不可缺少的。在进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过程中,为了使理论更易于理解、掌握,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理论更富有生动性,教师少不了花很多心思去准备丰富而有说服力的实例进行课堂分析。  相似文献   

6.
康艳青 《科教文汇》2012,(20):23-24
初中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培养初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评价模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片面化、教学方法程序化、学生学习目的单一化等不足,使其实效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创新教师和学生评价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赵光成 《科教文汇》2008,(36):169-169
古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以“知”导“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实效,始终是政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浅谈一些尝试与体验。  相似文献   

8.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无奈它的晦涩难懂,所以,很多学生出现了对思想品德课学习信心不足,没有兴趣,成绩差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给人的总是一副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  相似文献   

9.
如何营造积极的数学课堂氛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课堂氛围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证,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如何创造积极的数学课堂氛围谈谈个人的体会。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积极思考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  相似文献   

10.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初中生物科教学,就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树良好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而信其道.”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既是智育课,又是德育课。作为智育课,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作为德育课,它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思想品德课的这一特点,要求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践行。  相似文献   

12.
刘丁丁 《知识窗》2010,(8X):22-22
<正>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能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变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上,还是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胡娟 《科学中国人》2014,(5S):141-141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创造乐于教学的情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科学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兴趣是吸引学生的“磁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一旦诱发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驱使学生去发挥主管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力,把语文这门课学好,那么,如何诱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正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比较单一,枯燥,理论性,说教性行较强。学生对本科的兴趣不高,有厌学难学的情绪。这直接影响课堂效果。这也是困扰我们政治老师的难题。作为一名特岗教师,我觉得有义务,有必要在教学上有所思考,创设一些活动来解决当前的现状。而情境创设是当前教育理念的创新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秉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创新课堂的新形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基本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这种形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也抑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无论是在学生当中的主体印象还是综合口碑,都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此提不起学习兴趣。而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探讨和思考。本文正是立足于此,探讨情景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讨论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难度,兴趣、信心和方法、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具备了浓厚的兴趣和充足的信心,学生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试验,起始课“导出兴趣,让学生想学”,教学中“授之技法,让学生会学”,复习时“品评意韵,让学生乐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有关这方面的情况作一下总结。  相似文献   

18.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化境。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说、由于管理者具有极高的领导艺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非常清闲,并没有太多作为,但是他所管理的组织却井然有序,兴旺发达。“无为而治”管理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日、美、德等国家的一些管理专家也在注意研究和利用。“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同样可以用于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无为教育。一个有创意、有思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撒手让学生去做,仿佛无为而为,但并非不为。“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化‘教’为‘不教'”,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如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步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我们教师若能做到“无为而为”,“取法自然”.真正让学生们自己“有为”起来,就会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样也就会更容易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相似文献   

19.
王雪燕 《科学中国人》2014,(5S):170-170
当前,许多初中教师认为数学课很难上,很多学生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激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初中数学课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文思 《科教文汇》2007,(8Z):69-69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要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