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题更名为《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通过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他们重新复归了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们的思想仍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涓莅 《福建教育》2022,(17):61-63
<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统编《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也是第二单元中的核心内容。教材第二单元围绕世界政治多极化展开讨论,重心落在最后一框中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课标对学生学习这一框题的要求是“阐述合作共赢的理解,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谢小立 《小学教学参考》2009,(11):102-102,104
一、什么是单元起始课 单元起始课是指每个单元中,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的单元起始第一课。在教科版全部八册教材的32个单元中,有22个单元的第一课起到了“向学生交代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和“向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的单元起始教学任务,如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寻访小动物》及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放大镜》。由此可见上好单元起始课在单元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实践结晶,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领航。”如何将高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简称《读本》)与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机融合,是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统编教材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一框题“坚持新发展理念”为例,谈谈如何将高中《读本》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小数的近似数”一课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50比1.5更精确些”,笔者认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难点,笔者尝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避免生硬的说教与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以下是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6.
《漫步云端》一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变幻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其二级目标是“能通过科普小报的形式来交流研究成果”。本单元第一课让学生在认识气象、天气的同时,简单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天气、我国的一些天气之最,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制作科普小报的基本流程。第二课,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煌煌巨著《文心雕龙》一千多年来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与唐代刘知几《史通》是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两颗璀灿的明珠。儒家思想是《文心雕龙》一书的主导。所谓“法经”思想就是主张效法儒家经典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史学思想方面,正是儒家思想贻害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在文学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同样束缚了中国文学的正常发展。正是“法经”思想框限与制约了《文心雕龙》的思想层次,致使学术价值有限,文学意义不能估评过高,文学创作一定要走出范式化,程式化的误区。要打破儒家经典藩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文学创作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8.
唐锦屏 《湖南教育》2003,(18):44-45
一、教材第一单元基本概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与社会》由两课组成,即“我从哪里来”与“我在社会中成长”。 第一课为开目篇,从人类的起源说起,重点使学生大致清楚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与线索;第二课主要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出  相似文献   

9.
“强化语感训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课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语课标》在“基本理念”的第一款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第二款中又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又把“形成良好的语感”列为重要一条,并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最后,《语课标》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10.
《分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这样编排尚属首次,凸现了分类的意义、作用和按某种标准分类的方法。《分类(一)》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考虑到这是学生系统、清晰地接触“分类”这一概念的起始课,这一概念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考虑到分类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的尝试,致力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土壤里有什么》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土壤与生命》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是以土壤为话题从“已有经验”出发,提出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真实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怎样促使学生产生真实问题,而且避免学生的“问题大”、“问题空”、“问题不宜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科书内容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基本涉及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各方面成就。从大的时间段来说,这节课主要分成两大阶段,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3.
易传发  朱辉 《科学课》2009,(12):52-55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在校园里运动》,属于生命世界中健康生活序列。本单元内容课文分为《运动前后》、《运动与呼吸》、《运动与心跳》、《运动与大脑》和《自由研究》五课。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两个把握”、“两个引导”、“两个重视”、“两个关注”。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和人民版《历史》必修“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及配套教学用书都认为是梁启超把顾炎武的爱国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5.
《三克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课通过三克镭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伟大品格。本课所在第四单元的训练项目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深化对课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但要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必须先“读进去”,“读进去”是“想开去”的基础。在教学《三克镭》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进去”,还要引导学生“想开去”。  相似文献   

16.
<正>《坚持新发展理念》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 《经济与社会》第三课第一框内容。本框题包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两部分内容。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是“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俄语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B Пекине》(《北京游》)。它与前一课主题相关,是前一课内容的延伸。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现北京浓郁的文化氛围.并运用“情境”进行单词、句式和会话训练,使学生在“趣”中学,在乐中“练”。  相似文献   

18.
<正>【课例背景】“认识图形”属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认识图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通过课前随机访谈,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够进行简单辨认,但是对“形”与“体”认识不清,因此本课难点在于让学生感知“面从体出”。通过研读课标,  相似文献   

19.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阅读》第二册重点单元之一,包括四篇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都属写人的记叙文体裁。《一面》的肖像描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朱自清的《背影》,构思新颖别致。《冯婉贞》一文,对话描写十分突出。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使学生思想上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教育,理解文章怎样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记叙文选材的几种方法。 整个单元共安排九课时:讲读课六课时,自读课二课时,单元练习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面 第一课时 重点:学习本文的取材方法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上注释解决词浯中的疑难。2.划分层次。3.思考:谁与谁的“一面”?何时、何地、何境中的“一面”? 怎样的“一面”?“一面”对“我”的鼓舞是什么?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解读文本是老师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好了,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第六单元的的主题是“名人风采”,课文有《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因为这个单元相对来说,离学生有点远。如何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