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是儿童行为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我校通过探索,形成了一套对中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的模式和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究竟什么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什么作用,如何开展“养成教育”,这是研究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俗话说:“江山...  相似文献   

3.
肖志红 《文教资料》2010,(27):123-124
优化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本文从分析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应遵循的原则入手.探讨了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优化的具体途径,以期能促进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养成教育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徐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究竟什么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什么作用,如何开展养成教育,这些都值得认真研究。什么是...  相似文献   

5.
教育未来公民“学会做人 ,学会关心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是整个教育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德育方面 ,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是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它应与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 ,使诸教育围绕养成教育目标 ,优化教育方法 ,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一、养成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知到行形成正确行为品德 ,需从道德认知出发。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的重要阵地。把握“纲”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学生还要注重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这个典求,对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使这个要求,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加以落实呢?我认为,最可操作的,最有实效的是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学美德、讲规范、守礼仪”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学美德,就是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规范,就是讲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守礼仪,就是自觉遵守礼仪常规。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相似文献   

8.
今年六月,我参加了国家教委在上海、南京召开的城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是继198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之后,又一次全国性的、专门讨论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各地的条件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如何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做好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理顺领导管理体制,加强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和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本文想重点简介沪宁两市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我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峨山县是滇中革命的摇篮。多年来,峨山县教育局及全县中小学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树立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和整合地方教育资源,紧紧围绕德育工作的相关要求,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呈现出校园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师德师风明显改善,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成效明显的"三明显"格局。逐步实现校园建设与教育发展相和谐、教师能力与教育需求相和谐、学生发展与学校管理相和谐。较好地突出了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县中小学生成长、成才和中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更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要齐抓共管,齐心协力,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所谓行为习惯,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引下,对于事件所作出相关的行为举止予以回应的行为活动。行为习惯通常是在人的幼年期养成的,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规定,学校应针对中小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本文从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和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两方面,阐述教师对于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传统德育一味强调中小学生思想层面的要求,关于文明礼仪的道德知识讲授多,且大多停留在课堂上,课外对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训练少,往往大道理讲得多,关于行动的方法技巧讲得少,大部分中小学生无法把社会公认的文明礼仪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具体文明礼仪行为。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一、养成教育对高中生具有特殊意义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 “德育对中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这是对德育和养成教育关系的精辟论述.在广泛开展养成教育的同时,如何使养成教育促进德育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和紧迫的课题.从养成教育与德育的发展来看:养成教育的发生是和人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强迫性,而德育的发生则是和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陈晓 《考试周刊》2010,(30):218-219
中职生的养成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本文探索了中职学校养成教育的教学方法,提出了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中小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学习行为、家庭行为、社会交往行为、道德自律行为和心理自助行为等重新进行科学的规范,并把这些行为规范的条文转化成为养成教育的教材,使规范转化成为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德,是当前中小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又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抓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重视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以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必然会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新思想、新观念更多地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使学生具有现代化人才的思想素质和立足现代社会的心理品质。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如何使德育工作去适应时代要求,让德育的方法,手段更丰富多采,更吸引学生,更直观有效,使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渗透,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未来公民“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是整个教育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德育方面,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是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它应与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使诸教育围绕养成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方法,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过去使用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北京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是原国家教委、原北京市教育局于1981年至1994年间颁发的,多年来,在中小学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很大影响。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也随之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道德修养和德育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和中小学生身心发…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智力、性格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是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坚持从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德育工作中“大、全、空”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我以为,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如下几种倾向: 重传道教育轻养成教育传道教育指在德育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使受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的教育;养成教育,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之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个体道德品质的教育,如果再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来说的话,前者指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教育,后者则指道德行为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