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参考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全面推进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探索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科的改革实施路径,科学构建地理科考试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等内容,促进地理科考试评价方式的转变,提升地理科考试质量,促进高中地理育人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2.
高考制度恢复的40年间,高考内容改革一直在进行,大致经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高考评价体系构建三个阶段。从考查单纯的陈述性知识到考查学科能力,再到探索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综合考查,高考内容改革始终立足于高校的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基础教育状况。今天,高考内容改革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致力于通过考试选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张英锋  于浩 《高中数理化》2022,(11):110-114
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已启动3批,14个省市已加入新高考的队伍中.为了满足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化学学科在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并以此制定人才选拔标准.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被单独、重点列出,不仅充分体现、强调了化学实验的重要地位,也预示着高考化学实验...  相似文献   

4.
2007是我国高考恢复30年,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优势和魅力,但是高考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和弊端。所以,要在准确认识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深化高考改革。本文在认识分析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依据我国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深化高考改革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考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性选拔考试。所以,在高考复习中,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把握命题方向。信息化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对高考人才选拔标准的制定有3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不是来自于某种方法。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  相似文献   

6.
高考“综合科目”的设置是教育部实行“3 X”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选拔人才的必然趋势。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单一学科的知识或单一学科的人才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只有通过“综合科目”测试来选拔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完成21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综观我国高考研究成果,总体上可分为高考内部要素研究和高考外部关系研究两大类。它们从不同视角将高考研究推向了深入,为人们全面系统认识高考和改革高考提供了有益参考。然而,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活动和制度,还缺乏学科交叉与借鉴研究。随着高考由“相对单一模式”转向“复杂多元模式”,高考的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显著加快,围绕如何建设公平、科学而高效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已成为各界共识。因此未来加强高考制度的解构与建构将是高考研究的一个趋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着手,通过分析改革的背景和前提条件,以改革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学科渗透几方面改革的方法、途径来探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地理高考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观点     
《天津教育》2014,(7):5-5
高考“双轨制”改革利好明显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选拔和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高考。高考“双轨制”改革利好明显。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的平等精神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各种制度中历时最久而影响最大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平等精神,正因如此,它才历经千年而不衰。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一般考试发展的规律,即日益的客观化和严密化。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目标,选拔德行之士还是取用才能之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两难问题。为公平起见,科举制度主要以文才取士。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必须以平等为核心;高考改革的任务是,坚持平等的精神,消除其形式和内容对教育的不利影响,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1,(77):151-153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化,我国教育体系发生重大转变,高考模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新高考模式逐渐融入高中教育体系。新高考模式下,高中阶段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特长来选择考试科目,地理作为新高考模式中一门重要课程,减少了对知识体系考核比重,加强了对学生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文章对新高考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根据新高考模式的特点,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推进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对基础教学导向的要求,也是高考选拔人才方向的指导。文章通过调查反馈把握高中地理教与学中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的困境,形成围绕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教学思路,对针对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浙江省的新高考模式逐渐施行,高中教学也需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背景而发生变化。教学方法是高中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直接的影响。新高考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迎合新高考模式的需要,反思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促进教学手段的优化,使教学改革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也是促进地理教学发展的需要。本研究以浙江省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例,探究了新高考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影响,首先就浙江省高考新方案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了浙江省新高考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浙江省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考试是社会的产物,考试的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目的是为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是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能更多地关注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如果学生死读书本而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发展、脱离了科技进步,是不能符合新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2003年上海化学高考试题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15.
谈考试多元化发展与“应试教育”的消亡李文军考试,作为一种学校教育中教和学的效果评定与社会不同层次、不同部门选拔人才的手段,在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没有被淘汰,是有其内在逻辑和历史合理性的。但是,考试,尤其是社会的人才选拔考试,无论是古之科举,还是今之高考...  相似文献   

16.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 10 年来,广大一线教师从对新课程理念的懵懵懂懂到实践中的磕绊前行,踏出了一条布满荆棘但充满希望的路。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考考试制度的变革,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被弱化,一些地理教师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受到削弱,许多地理课堂渐渐回到了传统。笔者认为,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行为透析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与策略。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认识,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学校在高中地理学科中运用了问题教学法,但是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问题法在高中地理学科运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简要概括了高中地理学科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旨在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促进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完成为高校选拔人才和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服务的双重任务,高考英语科长期以来一直在借助语言测试研究成果,根据中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着改革。本文以英语科在高考中作用的变化和该学科考查内容、试卷结构的逐步调整为线索,回顾了高考英语科三十年来的发展情况,介绍了考试设计人员对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进行历次调整的背景和意图,展示了该学科逐步确立测试重点和拓宽考试范围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高考成绩与IMAP测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高考选拔的高校新生在潜能倾向上具有相同和相似的优劣势倾向,反映出高考选拔标准的同一性与社会、教育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样性和人的发展的多样性、个性化之间的不适应性是高考对教育产生消极作用的深层原因。改革高考选拔标准、尝试选拔标准个性化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2016 年 10 月 11 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其明确指出:把握和谋划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整体布局,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确保人才选拔质量和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此,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