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60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2.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意识到: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相似文献   

3.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师可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1.观察物体表面的大小.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铅笔盒盖的表面、教室门的正面和黑板正面、课桌面和地面,比较每组物体表面的大小。学生凭直观回答出谁大、谁小后,教师点题: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表  相似文献   

4.
50.面积的意义片断实录点析片断实录素质教育课例教师引入新课后,按下面四步教学面积的意义。1.感知物体的表面。学生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教师示范),看一看课桌的面、黑板的面。然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面是物体的表面。...  相似文献   

5.
【片断】活动一: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测量和描述一个正方形大小得到了如下三种结果:活动二:测量课桌面大小。师:刚才我们研究这个正方形的大小,可以用4个6号三角形,8个1号三角形和9个8号正方形表示它的大小,其实很多物体的表面也可以选一个物体作标准,然后说这个面积  相似文献   

6.
去年笔者在湘西吉首举行的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比武暨教师论坛研讨活动中,聆听了16节鲜活的数学课。从这些课中,笔者对于在教学实践中该怎样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怎样去构建合理的数学教学课堂有了很深刻的感受。一、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在《面积的大小比较》一课中,教师先从“小明家要买面积大一些的房子”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动手,通过摸书本表面、课桌表面、凳子表面等去感受、比较面积的大小。《统计》一课创设的情景是:老师想给同学们买礼物,但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每一种…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分析新一轮课程改革增加了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 ,其目的是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对于实践活动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 ,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 ,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只重视“手”的活动 ,停留于表面操作 ,没有引导学生“脑”的活动 ,没有让学…  相似文献   

8.
《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老师要遵循数学规律,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本质,循循善诱,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课前互动"比手掌",到摸一摸课桌面、黑板面、数学书的封面,充分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初步理解面积含义;接着比一比物体面的大小,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再将屏幕上的数学书封面抽象为平面图形,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不同的平面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自然地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从而丰富概念的内涵。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概念的形成是丰富的、充分的。  相似文献   

9.
“体验”是指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本身或相关内容所产生的感受、领悟和欣赏等情感共振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则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真切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相关的经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在《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中则表述为: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经历和体验,从而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呢芽以下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分析,谈一些我们的认识和思考。片断一:师:小朋…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尤其注重实践活动,对于实践活动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人人参与活动,积极动脑思考,体验学习快乐。”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只重视“手”的活动,停留于表面操作,没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没有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手脑都动起来,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实践活动教学的要求,增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呢?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问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简单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4.
<正>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新课改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属于《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动手实践"范畴。这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具有深远的教学论意义。针对当前一些为操作而操作的形式主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之中。”本文试以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让数学学习成为充满挑战之旅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三学段(7至9年级)的“数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要积极链接生活素材,努力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流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地产生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案例片断一:充分感知,引导建构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师:(出示两片树叶)老师这有两片叶子,哪片大?生:右手的叶子大。师:这片叶子的什么大?(让学生用手摸)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是这片叶子的表面大。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  相似文献   

19.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要使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  相似文献   

20.
《认识面积》一课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里是作为单独一课的。书中写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在一次执教这一课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一个困惑:学生的确能说出什么是面积,但一到运用时就会出问题。仔细一想,发现"面积"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