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剑平 《师道》2012,(1):16-18
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无论是生活作文,还是应试作文,都必须牢记: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根本途径。作文应该是情理、语言、思维的统一体。优秀的作文更是缺一不可。情理是核心,是文章的血肉;语言和思维是基础。是文章的骨架。  相似文献   

2.
王爱春 《文教资料》2005,(35):92-94
我看累了太多的雷同,太多的庸俗,太多的虚假,更多的是文章的浮华!我听怒了没有气愤的谩骂,没有欢愉的歌唱,没有激情的亢奋,更多的是没有胸膛的抒情!中学生的作文,像被缚住了翅膀的鸟儿,暮气沉沉。像脱离了水面的鱼儿,奄奄一息。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是发生在中学第一线的真实的报道。这也许危言耸听,但事实是:长期以来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一直是个误区;思维定势对作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波;情感的投入也越来越冷淡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因不合时宜的应试教育而变得模糊。新的形势召唤语文作文教学要诚恳地进行自我解剖和自我革新。列宁说过:“认…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2008,(5):68-68
一件衣服如果配上少许饰物、花纹,就可能变得更加漂亮,但如果饰物、花纹太多,或者没有放在合适的地方,就反而会变得不伦不类。文章的语言需要修饰,但如果修饰太多,就会变得嗦罗嗦;文章说理要充分,但说得太多会让人厌烦;文章的语言描写要细腻,但刻意追求细腻则会降低读者阅读的兴趣。简洁是对文章语言的基本要求,简洁就是简明扼要、不嗦罗嗦、不拖沓。  相似文献   

4.
对当下中学生作文写作语言困境的思索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运用很重要,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学生作文没有丰富的词语,恰当的表达,就不可能达到课标中关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作文过程要求。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提到作文,教师头痛,学生难过。甚至不少学生以为,写作文是一个负担。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首先,是学生对于作文的惧怕,因此,不敢写,或者不想写;其次,是学生想写,但没有生活素材,不知道写什么;再次,是学生想写,也有素材,但不会写,写不出来,常常感到语言贫乏,辞不达意。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语言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拥有真止属于自己精神内涵的语言,这样才能写出血肉丰满,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马敏 《现代语文》2011,(10):138-139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意境深远,而且要语言精妙、富有文采,才可动人心魄。而有的作文,虽然有好的立意和构思,但怎奈语言无味,不能给人以形象的观感,难以吸引人的“眼球”,打动别人,也就难以成为一篇考场佳作。所以,形象化、个性化、文学化的语言已成为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而如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的语言形象生动地“立”起来,便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描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皮皮诺信箱     
河北刘伟:皮皮诺,我非常喜欢看《小学生新作文》,可我却写不好作文。老师总是说我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太多,语言也很平常。我也想把作文写好,可不知为什么,一下笔就写不出好文章。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既没有错别字,语句又通顺,语言也非同一般的文章吗?  相似文献   

8.
张金彩 《贵州教育》2009,(15):36-37
小学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反映客观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培养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学生作为主体能动地认识世界,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的练习活动。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延续着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评讲的单向循环模式。学生束缚太多、捆绑太紧,导致多数学生害怕作文,视作文为畏途,生产出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情感波涛,毫无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文章,这类文章语言优美灵动,意境深远雅致,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那么,如何把握这类文章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语言,还能从中领略到动人心魄的自然美,与作者感同身受。做好认知与情感的铺垫;顺其自然理清文路;展开想象品读语言,抓住特征体会感情。教师用语言带着学生海阔天空,阅尽天下美景。  相似文献   

10.
<正>语言、立意、结构构成高中作文教学的三大支柱。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难提高的便是语言。一些高中生由于缺少一定的文化积累,写出的语言既幼稚又单一,既乏味又苍白,导致文章上不了档次,得不了高分。语言训练是作文教学中的重点,亦是难点。作文语言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并不是无技巧可言,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优秀的作文,语言要有特色,要与文章的整体风格相一致。本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那么语言就是文章的身体。就像一个人,尽管他有聪明智慧的头脑,但没有比例匀称的身体,也许这个人也算不上是美丽的。这个道理大概也适用于对作文的认识。确实,没有一个好的载体,灵魂是难以寄托的。  相似文献   

12.
讲话是口头语言 ,作文是书面语言 ,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语言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与学生的阅历、知识 ,乃至人格等方面密切相关。三国时代大文人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曾说 :“凡事莫过于实 ,辞 ,达则足矣 ,不烦文艳之辞。”大意是 :所有事情没有比实实在在更重要的 ,文章的语言 ,通达就足够了 ,不必花心思去追求华艳的文辞。所以 ,对学生作文的语言运用上 ,首先追求的应是通达、顺畅、自然 ,能准确地把心中的意图表达出来的语言。完全没有必要为一两个形容词写不出而烦恼 ,更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苦思冥想。总之 ,把想的写出来就…  相似文献   

13.
马娟 《吉林教育》2006,(5):36-36
“具体、生动、形象”是广大师生们品评文章语言表达的优劣、得失时常用的一句话。可见他是人们对于文章的最基本、最通常的要求。但仅仅做到这几点文章就能悦人耳目、动人心魄了吗?笔者认为不然。“具体、生动、形象”只是对于写作的一个技法而言的,要使文章真正做到情趣盎然,引人入胜,使人与之共鸣,让人明信其理, 还应在语言方面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国外作文评价指标的研究主要有文学批评指标、文章功能指标、语言学指标、领域指标、特征指标、创造性指标、整体评价指标等。这些研究从单一指标评价到整体评价 ,从文学、文章、语言角度评价到从特征、思维角度评价 ,表明国外作文评价指标研究的发展历程 ,也反映出人们对作文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 ,并给国内作文评价指标的研究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写作又占据重要的地位。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读写结合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写作是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的一个过程,也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方式。语文写作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它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向读者表达感情、展示自我、也可以与他人通过文字进行交流。现在大多数初中生在语文写作方面比较缺乏,写文章方式刻板、书面语太多,使文章缺少感情。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改革,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写作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因为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6.
考场作文,缺的不是脂粉,而是钙。走到今天,我们看过太多表面漂亮却缺乏实质内容的文章。而要令考场作文获得敬意,唯有在内里努力,别无出路。这内里,在我看来,不是指审题,因为我见过太多切合题意却呆头呆脑、毫无个性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效率不高,这是众所公认的。其中有诸多的外部原因,但主要的是对作文教学的理论发展、认识水平.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实施不够所致。正确地研究、认识作文能力的构成,努力进行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实践,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关键。一、作文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必须有从生活中提取材料的能力,这就需要具备观察能力。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得有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对观察材料的加工能力,这就需要思维能力。然后还必须把思维提炼和加工的结果表现出来,这就要具备语言能力。只有这三种能力综合起来,才能构成作文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8.
作文难,作美文更难,许多学生提起作文有太多的困惑:应该读什么样的文章?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作文没有材料怎么办?怎样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优美生动?那么,同学们,请来我们今天的“语文吧”坐坐吧,我们请了三位嘉宾为你指点迷津。你会发现,从“闭门觅句”到“对客挥毫”,美文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儿童写作素养的六个构成分别是:为文真诚的基础,品德素养;立意深刻的前提,认识水平;厚积薄发的能源,知识储备;动人心魄的支柱,情感积蓄;动笔成文的保障,语言能力;文章创新的关键,思维品质。同时,提出了写作素养的培养设想。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作文的内容,而文字表达则是作文的语言形式。小学生经常出现的作文空洞、平庸现象,其直接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作文源于生活。所以,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首先应该让他们学会观察、思考,得到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