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婧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68-70,98
通过对庄子的“齐物论”含义争论的分析,指出庄子的用意在于“使万物齐”而不是“齐各家之言论”,认为《齐物论》中所指的世俗世界是“有分别”的世界,而庄子则致力于破除这种分别;在庄子的视野中,“物化”的境界是介于“有分别”的凡俗世界和“道通为一”的境界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齐物论》提出了《庄子》全书的理论宗旨,即万物虽然作为个体各有特殊性,但在道的高度上他们没有轻重、先后、优劣之分,并在道中相统一。与"齐物"相反的状态就是"分",在现实中表现为是非之辨与善恶之别。庄子认为"分"是世间一切混乱的根源,因为"分"意味着局限性、确定性,而这种暂时的以不确定的标准确立的分别,是违背最终的道的。这种拒斥"分"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绮 《中文自修》2012,(11):47-48
庄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史学家们总是这样评论这个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也是学术思想最繁荣的时代。但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庄子,不仅饱受战乱带来的贫穷,也忍受着"百家之争"带来的纷扰。他对一些派别自我吹嘘、互相贬损的争辩充满了厌烦与不屑。但庄子还是积极的,他最终把这种厌烦与不屑升华为了"万物齐一"的思想,并由此成就了《齐物论》这篇影响久远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齐物论》)意思是说,道的亏损,只因人们有了是非的偏见,不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对于一生追求万物澄明通达之道,并能以童心体物与大自然了无界限的庄子,才与施惠一辩,但更多的是庄子的智慧,只为化解施惠一己之见的执迷。  相似文献   

5.
"自然"一词在郭象的诠释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郭象在《齐物论注》中,通过对"吾丧我"的自然诠释,展现了物自然其所然的形态;用物的自然之境来观照人,强调人的自生自是;用自然来诠释名教,强调人应"各当其分";用自然来批判社会文化现象,否定社会文化上的是非纷争;用自然来诠释"道",强调"道"之自然"独化于玄冥"。郭象对《齐物论》的自然诠释,是其自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6.
庄子·齐物论》篇主要表现了"吾丧我"和"万物齐一"的主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吾丧我"是"齐物论"的前提,其本质是"万物齐一",至高的追求是"逍遥游"的无待境界,它启示人们摒弃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自觉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7.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所谓逍遥,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相似文献   

9.
我国诗学就其展开过程和审美形态看,属生态型诗学,其根本精神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诗歌情感的发动,诗歌意象的生成,到诗歌意境的创造,中国诗学正展现出创作主体的生命与自然客体的生命相互感发、情意融通、精神契合的过程。传统哲学,包括儒道佛的思想在构建我国生态型诗学中的根基作用,其内在理路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的"气"的层面上,万物一气化生,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可以互相感发;在道德的"仁"的层面上,万物一体同仁,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情意融通;在超越性的"道"的层面上,万物"道通为一",故主体生命与自然生命可以超越皮相,达成更高层次的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工作的功能:一个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循结构功能主义的思维路径,对社会工作功能的理解应该按照从小的子系统到大的社会系统的递进关系,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来考察。社会工作的个体层面功能主要包括人格塑造、情绪调节、行为转化三种功能;社会工作的群体层面功能主要包括目标导向、规范约束、价值整合三种功能;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社会导进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1.
《齐物论》作为《庄子》一书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关于物的探讨贯穿于整个篇章。本文旨在探讨庄子哲学体系下“物”的深刻内涵,进而超越外在的形式与表象理解庄子之“道”,同时发掘庄子“物”思想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追求内心平衡的重要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庄子》内篇中最为重要的一篇,《齐物论》的枢纽地位不仅体现在篇幅最长上,而且也体现在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上。首先,《齐物论》含有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它强调书写自然,反对人工藻饰,追求素朴的文艺观。其次,生态审美的整体性原则在《齐物论》中也得到了深度的诠释。第三,非人类中心主义亦是该篇生态思想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13.
《齐物论》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物论》以“齐”为主题,从逻辑上说,其中包含“齐物”论与齐“物论”二重涵义。“齐物”论指向世界万物,后者虽呈现千差万别的形态,但从“齐物”论的角度看,则最终可以分而齐之或不齐而齐。齐“物论”之“物论”直接所指,涉及关于“物”的不同观点,但在宽泛意义上则关乎一切是非之辩,“齐”广义论域中的“物论”,意味着消解是非的分辨和是非论争。总起来,“齐物论”以“齐”为视域,既要求超越存在之域的分别,也试图消解观念之域的是非之辩。就哲学的层面而言,扬弃“道术为天下裂”的形态、通过以道观之达到统一的存在,这一进路无疑不无所见的。然而,从现实的形态看,世界既呈现关联和统一之维,又内含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以否定和拒斥的立场对待“分”与“别”,在逻辑上很难避免对存在的抽象理解,与之相涉的分而齐之,也容易疏离于真实、具体的存在,引向思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庄子的齐物之论中,以道观之与抽象齐之二重取向交错而并存,呈现了多方面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齐物论向来被批评为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和价值论上的虚无主义,并受到贬斥。其实,放置在现代哲学和社会语境特别是在巴赫金的对话视域中,这一古老的哲学文本所蕴含的对话思想可以激活。齐物论是对话时代的理论产物,通过等同彼我、齐同万物、放弃狭隘的是非之辩这些观念的阐述,奠定了对话的思想基础。当然,由于历史限制,齐物论不可能发展出现代意义的对话理论;相反,它更倾向于不言之辩。在一个需要对话的时代,发掘齐物论所蕴含的对话思想,对于健康理性的公共空间的建立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带有浪漫色彩,这一点在他的《手稿》中也有明显流露。但后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浪漫文化意识在对自然看法上差别扩大,在看待自然的角度以及所触及的层面上迥异。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其客观性倾向很容易为物质性社会实践所认可、所证明。当代浪漫文化意识日渐苏醒,这是对近代以来人类过度理性启蒙的一种精神上的弥补,其同现代阐释学及其追求文化多样性的文化立场相一致。这些思想潮流对新时代的自然伦理影响深广,在人们的心灵层面上发挥了作用。新时代的中国呼唤能把传统马克思主义与浪漫文化意识完美融合的新型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课堂管理初探——情境与原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而有效的课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能增进课堂效果;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同时,课堂管理也需要有合理的观念和技术作指导,它需要有物质层面的支撑、制度层面的规范,更需要有文化层面的蕴涵与渗透。  相似文献   

17.
促成基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学习空间拓展是创智课堂的重要目标。而知识迁移,则是思维从已知到未知行进的历程,表面上是知识的迁移,实际上是以已知理解未知,不断开拓自己思维版图的过程。以《秋水》的教学为例,阅读课文开头,学生接触到的是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自然觉得寓意是让我们不要骄傲自满。但是当看完了下一段海神若与天地、中国与海内、人与万物之间的比较,又会觉得庄子是在讲大小的相对性。继续补充课文《秋水》未选入的部分,北海若否定了  相似文献   

18.
薛吉辰 《语文知识》2005,(11):23-23
对牛弹琴比喻对愚笨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语出《庄子·齐物论》。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本为乐器的黄钟被毁掉,不是乐器的瓦釜却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正直有才能的人不被重用,而无德无才的小人却身居高位。语出《楚辞·卜居》。  相似文献   

19.
张炜是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并极具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气息,这种写作特色深受齐文化中“自然崇拜”观的影响,其长篇小说《刺猬歌》的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语言和主题意蕴等方面无不受齐文化中“自然崇拜”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徐崇岳坚志隐居,其根在于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而又找不到出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影响,自然便走上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常取的隐遁道路。其志之坚,其诗之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