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众存在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的主体依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以行政化的单位为基础,单位大众是大众的主体存在形态,以此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精英化大众”路径来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重构了大众的存在形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体系内的单位大众发生了分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大众;公民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以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互助为追求的民间大众.单位大众、市场大众和民间大众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存在的立体结构.由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路径,构建以民间大众形态为基础的“大众化大众”的民间路径,形成自上而下路径与自下而上路径的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众存在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的主体依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以行政化的单位为基础,单位大众是大众的主体存在形态,以此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精英化大众"路径来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重构了大众的存在形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体系内的单位大众发生了分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大众;公民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以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互助为追求的民间大众。单位大众、市场大众和民间大众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存在的立体结构。由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路径,构建以民间大众形态为基础的"大众化大众"的民间路径,形成自上而下路径与自下而上路径的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后大众优进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从大众化到后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系统遭遇的财政紧缩、质量下滑、就业困难、机会不均等困境,迫使政府和大学进行一系列制度和结构变革以应对危机.国家严格统制、财政来源单一、缺乏弹性应对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进程的障碍.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绩效化、市场化、终身化,构建受“市场力量”控制的、竞争性的且对社会需求反应“敏感”的职业教育系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中国”的统一,一个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时代”的统一,根本上的共同点在于都包含着“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都强调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表述,体现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秉持全球眼光、国际视野,引领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具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理解为“化马克思主义”与“化大众”的统一,主要强调的是把抽象理论形象化、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系列成果,若无法实现大众化,力量就很难发挥出来,就很难转化为实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实质都是“两化”,即“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新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就是要不断提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文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破除对“三种”教条主义的迷信。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和实践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七大对新时期的理论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步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特色,这就决定了大众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实践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它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论述具有普遍的政治社会意义和广泛的大众化价值。中国梦论述衔接了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大众诉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探索,把握了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人民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新期待。深入开展中国梦论述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了“问题”,中国前现代状况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后现代主义不存在的理由。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性”,大众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本;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化为主体的化。大众化批评的历史主要是批评大众化的历史,改写这一历史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成果之一。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化态度和价值立场等五个层面来考量,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现阶段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1.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由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在中国学前教育发展中民办幼儿园占主要市场,国家投入少,生源竞争激烈,办园质量良莠不齐,民办幼儿园只有"以人为本"进行文化管理,办出特色,打造品牌,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幼儿园文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因此加强民办幼儿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群众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从加强群众文化创新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群众文化创建的途径两方面加以思考,以促进群众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当代中国的大转型,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裂变,从而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着力维护思想文化领域的稳定,增强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从自发不断地走向自觉,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影响。书法自觉不仅包括艺术自觉,还更应包括文化自觉。当前,中国书法应逐渐走向文化自觉,即自觉承担起当前中国社会赋予的文化使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党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坚持“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的力量的物质来源;先进的社会化是我们党的力量的精神来源;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的主体来源。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是指红色文化存续力、传播力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红色文化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红色文化植根于人民之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红色文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红色文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会文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向,转向的标志就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将审美的文化转向消费的文化,将神圣的文化转向世俗的文化,将批判的文化转向娱乐的文化,将灵性的文化转向技术的文化,将传统的文化转向时尚的文化。大众文化颠覆了经典文化的观念,改变了以往的生活和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众文化心理是伴随大众文化的兴起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反应。一方面,在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中,表面上看大众成为文化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呈现出大众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性:资本的运作、商品化和现代技术的力量,使得大众文化心理在不断地重复和规范之中形成了渐趋相同的单一化模式,最终形成了现代大众文化心理领域的"二律背反"。这种现象从实质来看是现代大众文化心理中个体自由导向和社会强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是不同"场域"的争夺。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众文化一词并不新锐,但学界似乎更熟稔这一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却“选择性遗忘”了大众文化的正面社会价值。其实,大众文化不但有令学者醉心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同样有着不凡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创新需要和创新条件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