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语文》(专科)10篇文言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如词性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特殊句式(被动句、倒序句),是《自学考试大纲》所规定的重要考核内容,也是应试者自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附录《古代汉语语法常识》已集释了部分例句,但是尚有不少用例未予收录。为了帮助自学者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知识点,特将课文中所有用例全部辑录于此(包括“附录”所收以及“附录”未及者),集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最近,《北京日报》发表了陈智贤、毛志成二同志对我们编写的《文言语法常识》一书的批评意见,并且提出了“为什么还在宣扬孔孟之道”这样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感到这个批评十分正确,非常中肯,击中了要害。我们表示热忱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3.
《文言复式虚词》例句译文拾误段苏红楚永安先生的《文言复式虚词》是自1986年出版以来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言语法专书,他在文言虚词的领域里作出自己辛勤的耕耘与开拓。正如他所说的“从搜集材料到成书定稿,历时六、七年之久”。我们暂且避开那些千余条的复式虚词条目...  相似文献   

4.
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中,回顾了20世纪庙期50多年来的文言教学改革,把文言教学思路分成“启蒙——入门——提高”三个阶段。“启蒙”阶段,在小学的中高学段,以“初步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书报之窗     
《语文战线》从八○年第三期开始,开辟“语文教育家介绍”专栏,在已出版的第三、第五期里,分别介绍了吕叔湘同志和张志公同志。这两篇文章简略介绍了吕、张二同志的籍贯、生平、担任过的职务、治学精神、工作态度以及对我国语文教学事业的贡献,重点介绍了他们的学术专著。第三期介绍了吕叔湘同志的学术专著《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论文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建国以来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第五期介绍了张志公同志的学术专著《汉语语法常  相似文献   

6.
据我们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怎样传授语法、修辞、逻辑基础知识的问题,教师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怎么可能不让学生初步懂得一点语法、修辞和逻辑呢?有的却说,《大纲》没有要求讲这些东西,讲了就是超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基础训练部分提到:“要安排一点有关语法、修辞的练习,要有意识地进行逻辑训练。”《大纲》虽然没有明白要求教师要“讲”这类知识,可是它提出了“要安排”、“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这就给我们规定了教学任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  相似文献   

7.
黄汉生同志主编的《现代汉语》分两大部分。语法部分共171页,修辞部分共206页。从量上来看,对修辞是很重视的。在前言里说,本书编写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用,有利读者提高阅读、分析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从第三章《修辞方式》部分,可以看出。在这部分中,举例较多,这些例句,首尾完备,可以体现出原文运用这种修辞方式的语言环境而无割裂的感觉,对例句的分析也比较细致。确能使读者通过例句辨识修辞方式的特点,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无疑地,这对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有的例句,似乎不够恰当,现提出和黄汉生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诗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现象,数词也有活用现象,副词是不是也有活用现象呢?请先看袁枚《祭妹文》中一个句子: ①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儿时可再”中的“再”字是副词,在句子中作“再现”讲。而“再现”就不是副词,而是动词。这就是说,副词“再”活用为动词了。这说明。在文言诗文中,副词也有活用现象。试再从文言诗文中举几个有副词活用现象的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9.
庄文中同志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讲中师《语文基础知识》第59讲,即语法部分“多重复句”一节,讲到“怎样分析多重复句”时,举了例句“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未有。”他首先确定了该句分句的数目,接着划了层次。现将划分结果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文言句式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叶老认为:“对于文言里那些特殊的文法,第一要处处咬实,不计滑过”;“第二要‘熟习’”,“象热习现代的语法一样;”根据叶老的意见,我们在讲文言句法时,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一、紧扣教材,选准某种文言句式特点比较集中的典型课文,找出例句,归类整理。实践证明:每教一篇古文都讲文言句式特点,各课平均使用力量,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咬而不实,学生所得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感性认识,不能较快地掌握古代语言的规律,不能系统地了解文言  相似文献   

11.
高考语文试卷中曾有一题,要求从四个例句中找出一个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句。标准答案是《殽之战》中的“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这其中涉及了文言紧缩句的知识。什么是文言紧缩句?文言紧缩句与现代汉语中的紧缩句基本相同,是用单句形式表达复句内容的一种特殊句型。紧缩句的所谓“紧”,就是紧凑,中间没停顿,一般不需要用标点分开;所  相似文献   

12.
看着《中学语教学》2002年第5期上由雷士、王福全两同志合写的《不要语法知识和学常识是不行的》一的标题,笔百感交集,于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绪拜读全,读到章后半部分,说语法还要向小学“渗透”。如果不是出于对大度能容的《中学语教学》的尊重,真的要“拍案而起”了。  相似文献   

13.
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词占优势。虚词也是这样。不过,也有双音和三音的虚词,并且为数并不少。就笔者初步搜集的材料来看,就有两百多个。文言复音虚词是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它与现代汉语构词法也有密切关系。现代有些复音虚词就是由文言继承、发展而来的。可是文言语法论著有的语焉不详,有的就根本否认。于文祖先生在《〈词诠〉重印说明》中,批评了自刘淇、王引之、杨树达以来的文言语法书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只注重单音词,忽略了复音”。他说:“其实,古书中的复音虚词很多,很值得研究,应该和单音词同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5年第6期上刊登了吴从松同志《“归之”“来之”无使动意义》一文,文中论证了“归之”“来之”无使动意义。这里我想就“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句中的“归”字是不是使动用法的问题,与吴从松同志商榷。一个动词在文言句中是不是使动用法,首先要看句子的语法特点。“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八四年十一月期上载方武同志《“如果……”和“也……”不能搭配吗》一文,列举了五个例句,用对比分析法说明“如果……也……”绝不能被“如果……就……”或“即使……也……”代替,并分析了“如果……也……”与“即使……也……”的区别,从而说明“如果……也……”“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把‘如果……也……’作为一组关联词语搭配是没有什么不妥的,算不得什么语病;传统的语法书把它划到规范的语法圈子之外,试图‘即使……也……’来代替它,是不够妥当的”.此种看法值得商榷.我认为:语言现象中貌似的“如果……也……”,其本身就不是“如果……”跟“也……”在发生关系.换言之,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如果……也……”.试从本文最后一个例句谈起——如果王书记来,我们开会;如果李书记来,我们也开会。在这个例句中,“如果”和“也”似乎并存于一个假设复句(全句第二个大分句)里,但这仅仅是  相似文献   

16.
湖北教育学院胡培俊副教授主编的《文言常用实词指要》(三环出版社,1991年4月)是一部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又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的普及性知识读物。其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常用实词表》,对该表所收的360个文言常用实词逐个地加以解释,并配上习题。《实词表》中未出现的文言实词,本书则一概未收。对每个实词所释的义项,对每个义项所举的例句,全部来自初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本中的文言课文。除了有时为了说明词的本义以外,原则上不引用其他的例句。习题灵活多样,有释义、翻译、选择、判断、组合、填空、改错等等。由此可见,这不是一部字典型的书,其主要作用不是备用查检,而是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文言实词词义系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文言动宾结构翻译成现代语体文以后,不全是动宾结构,这是由于文言动宾结构的构成方式比较复杂造成的。那么,文言的各种动宾结构与现代汉语的某些语法结构有没有相对应的规律呢?从古今汉语发展的继承性来看肯定是有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大量例句进行比较,归纳出四条对应的规律。一、文言动宾结构的格式是“动词 宾语”,翻译成现代文后,仍然是“动词 宾语”,这是古今汉语一致的。无需多说,仅举一例: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隆中对》,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文言文所有的词语都应该理解 ,但并不都要求掌握 ,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都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文言中常见、常用的词语。但是这个要求掌握的“常见”和“常用”的词语范围怎样明确地划定呢 ?下面试以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一文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请看例句 :“(市中游侠儿 )得佳者笼养之 ,昂其直 ,居为奇货。”句中除了“者”“之”“其”三个常用的虚词外 ,其余十个实词在今天也都是很常见的词语 ,似乎很普通。但是它们组合在这句话中 ,很多高三学生就很难准确地疏通出来了。学生读不懂 ,是因为句中包含了以下多种文言现象 :1 通…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已使用至今。课本中有一篇附录《文言实词及其活用》,此附录中《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这一节指出,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谓语,并举了一个例句,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读了王金洛同志《具有被动意义的介词 名词结构》(载1994年第5期《英语自学》)以及王翔同志《浅谈“介词 名词”的被动意义》(载1994年第1期《英语自学》的文章后,很有收益。但同时尚有意犹未尽之感。两位同志通过列举众多例句,提出在“介词 名词”的结构中,其意义相当于该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