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古汉语中有很多自称谦词,现集说如下:寡人“寡德之八”的简称,意思是少德的人。古代国君谦称自己。例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磨难不辱使命》)。寡常用于称自己的君王或称自己的妻子。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齐桓晋文之事》)“寡君之以为我死且不朽”(《之战》)。孤古代诸侯自称时谦称。例如:‘邓违表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之战》)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例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以乐羊子委》)。窃“私下”的意思,第一人称谦敬副词。例如:“窃自恕”(《触龙说赵太…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2007,(6):119-119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中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显然在“白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日的。  相似文献   

3.
谦称和谦词     
谦称和谦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它们混淆等同起来。谦称是表示谦逊的自称。它虽不是代词,但在意思上却相当于代词“我”。谦称有以下几种: 1.君主自称:一般有“寡人”、“孤”、“不  相似文献   

4.
《庄子·列御寇》“虽欲为孤犊”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引作“虽欲为孤豚”,遂出现“孤犊”与“孤豚”正误之辨。实际上,“孤犊”与“孤豚”并不同义,不能互换;“孤豚”也不能出现在前文同为“牺牛”的特定语境中。《史记》此处的“孤豚”可能是司马迁之误引或误用,也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因此,在《史记》校勘、注释、翻译或引用时,应当对此加以指出和订正。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五册《郩之战》“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解释颇多分歧,有些教师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可不辨析一下。且摘几种注释如下: 1.(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死了也将不忘这次的失败。之以为戮,以之为戮。Z,代词,指我们。(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 2.寡君:指秦穆公。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对累臣们执行刑罚。(徐中玉教授主编《大学语文》修订本第10页) 3.寡君若把我杀了,虽死也不忘晋君的  相似文献   

6.
谦称是古人借用含有“低下”的字眼,以谦卑的口吻对人表示尊敬。古代一般男性对平辈或长辈的谦称有“臣”、“仆”、“愚”、“小人”、“小子”、“小可”、“鄙人”、“鄙夫”等。“臣”,本是西局,春秋时期的一种“男性家奴”之称。后引申为君主时代臣对君的自称,最后演变为自谦。如《孙膑》:“臣能令君胜。”这是孙膑对田忌说的话,二者并非君臣关系,谨表白谦。“仆”,本是“奴隶的一个等级”。后引申为“奴仆”、“仆人”,又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与任少卿是老朋友,并非  相似文献   

7.
古人在对话或书信、奏议中 ,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 ,用尊称代替第二人称。它们多表示单数。一、谦称。1、臣 ,如 :北方有侮臣者 ,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 ,希望借助您杀掉他。2、孤 ,如 :今数雄已灭 ,唯孤尚存。———如今那几个英雄已经被消灭 ,只有我还存在。3、寡人 ,如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用五百里的地方来交换安陵。表示谦称的还有“仆”、“妾”(女子 )、“窃”等。先秦多用“臣”表示谦称 ,秦代以后专为臣子对帝王的自称。“臣”可加上“等”字表复数。“寡人”、“孤”是帝王专用的谦称。二、尊称。1…  相似文献   

8.
名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经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也可以作定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古汉语的名词也有一些用法是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如多用敬称和谦称、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中学文言文中这三方面的用例相当多,各种类型大体俱全。研究一下这些用例,掌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某些问题的分岐所在,对于教学可能是有益的。 (一)敬称和谦称是名词,不是代词。 (1)古汉语中有不少词表示敬称和谦称,经常在对话或书信中使用,向对方表示尊敬。敬称和谦称有以下几种: 一、用“公”、“子”、“君”、“先生”等表敬称,“愚”、“臣”、“孤”、“寡人”、“妾”等表谦称。前者表示有德或地位高,后者表示无德或地位卑下。例如: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所载夏渌先生《孤、寡人、不穀新诠》一文,对孤、寡人、不穀作了迥异前人的诠释。其中,对孤、寡人的诠释,一扫前人“帝王谦称”的谬说,揭示其“独一无二”、“天无二日”、“人无二王”的本义。笔者叹服之余,对夏先生对“不穀”的新诠持有异意,拟考辩之。前苏联学者科恩在其《自我论》一书中指出:“在皇帝的称谓中则  相似文献   

10.
《齐桓晋文之事》有句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曰:“寡妻,寡德之妻,谦辞。”这显然是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寡人”、“寡君”的意思。此句语出《诗经·大雅·思齐》,这是一首歌颂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  相似文献   

11.
《赤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句中的“步走”,课本注释为“步行逃跑”。笔者以为是很不妥当的,恐有望文生义之嫌。其理由如次。人马在陆上行走称为“步”,此种用法在先秦古籍中随处可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楚辞·涉江》:“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前文中的“步师”就是行军。后文中“步马”就是溜马,即马在陆上行。由此可见,在陆  相似文献   

12.
《诗经·邶风·北风》中有一句诗为“莫赤匪孤,莫黑匪乌”,毛《传》云:“孤赤乌黑莫能别也”,郑《笺》云:”赤则狐也,黑则乌也,犹今君臣相承为恶如一。”朱熹注为:“孤,兽名,似  相似文献   

13.
郭锡良《古代汉语》第1版312页说“愚”是“自谦的表敬副词”。316页又说“愚”是表“谦称”的名词。二者的例句分别为: 1.愚认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2.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相似文献   

14.
《殽之战》:“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课本注:“[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此注对“死且不朽”的解释,不确。《汉语大词典》注:“[死且不朽]犹言至死不忘。”此解正确。孟  相似文献   

15.
一、释“帅”《国语·越语》中有这么一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有人认为“帅”在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帅”在句中是否名词活用为动词?值得探讨。有人把“帅”看成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能是把“帅”看成“元帅”、“将帅”的“帅”。  相似文献   

16.
余、予、吾、我、自、己(以上为自称)、臣、仆、妾、愚、窃、鄙人、小人、寡人,孤(以上为谦称)。  相似文献   

17.
古人一向重视礼仪,在日常交往中的自称和相互称呼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在相互交谈或书信往来中,凡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鄙人”,即自谦为见识浅陋之人;“不才”“不佞”,即自谦为无才能之人;“不敏”,即不聪明之自称;“不肖”,即自谦为不贤之人.此外,一般男子自称“臣”“仆”,女子自称“妾”“奴”“奴家”,年轻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学生”“晚生”“后学”,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称“小人”“小民”等等,都是常见的自谦之词.即使是地位尊显的帝王和诸侯也有谦称,一般自称“孤”“寡”.后来,“孤家寡人”渐渐成为帝王的专门自称.  相似文献   

18.
郎士元考     
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生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皇甫冉榜进士。姚合《极玄集、卷上》:“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年进士。”《新唐书·艺文志四》:“郎士元诗一卷。字君胄,中山人。”计有功《唐记纪事·卷四三》所载殆与《新唐书》同。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按:《极玄集·卷下》谓:皇甫冉“天宝十五载进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皇甫冉)  相似文献   

19.
郑谷是现今通行文学史上未曾提及而在晚唐诗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诗人。郑谷虽未有专论,但在其诗作中亦散见关于诗歌创作的美学见解,于此可约略窥见其诗歌美学观。 1 郑谷一向以继承骚雅为己任,诗中多所言及。如:“一第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卷末偶题三首》其三)对“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的现实,他颇为忧虑,常思起而振之。其《静吟》诗云:“骚雅荒凉我未安,月和余雪夜吟寒。”《兵部卢郎中光济借示诗集以四韵谢之》诗云:“七子骚风寻失主,五君歌诵久无声。调和雅乐归时正,澄滤颓波到底清。”“五君”  相似文献   

20.
商君书札记     
更法第一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严铁桥校本作“错法务民主张”,孙诒让据《新序·善谋篇》改“错法务明主长”。铎按孙校是。主长(去声),君也。明,尊也。《诗·大雅·楚茨》:“祀事孔明。”笺:“明犹尊也。”《礼记·礼运》:“故君者明也,非明人者也。”《大传》:“庶子不祭,明其宗也。”郑注并云:“明犹尊也。”《祭义》:“明命鬼神。”郑注:“明命犹尊名也。”《墨子·明鬼》:“鬼神不可不尊明也。”《管子·牧民》:“明鬼神,秖山川”,《君臣下》:“明立宠设,不以逐子伤义”,《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