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2.
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一书的后记中写道:追求快乐,是无可非议的,更是无罪的。问题是:这种忘却苦难的快乐,在苦难突然降临之际,究竟有多大的对抗力量?……由于我们忽视了苦难的必然性,忽视了苦难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忽视了我们在面对苦难时的风度,忽视了我们对苦难的哲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的创作着力于表现苦难,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文学和革命文学在题材上具有类同,但在对待苦难的态度上,他主张拥抱苦难,在苦难中坚持爱与宽恕,走救赎的道路,引入神圣资源对苦难者进行终极关怀,让苦难者在苦难中找到一条自我之路,使人生意义丰盈。这一精神探索路径与启蒙、革命文学产生很大距离,而与基督教思想关系密切,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色彩,在今天看来,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青铜葵花》是当代知名小说家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以苦难为大背景采用叙事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别样的景致,展示了人性的坚韧、生命的刚强、苦难中的大美以及人性中的大善大爱,为苦难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心灵的明灯,这种写法充分展示了作品中苦难与美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6.
《丰乳肥臀》从面世以来就备受争议,但是不可否认它是一部描写家族苦难的史诗性著作。文章选取了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苦难,并以此为出发点,从物质苦难和精神苦难两个方面分析《丰乳肥臀》的苦难主题意蕴,进而探析莫言苦难主题创作的成因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家的民间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生俱来就与“苦难”主题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当代社会文学审美感知方式渐自转型的背景下,文学又以何种方式对苦难这一主题进行适当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苦难主题的分析,来探究当代文学更好构建“苦难”现实审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苦难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本文试从巴金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来源、苦难意识的内涵以及对苦难进行反思后的出路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命题。归结出巴全不仅是苦难生活的体验者、表现者,更是苦难现实的批判者,旨在让读者在经历苦难之后去埋藏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编辑导语 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顺利跨过鸿沟,没有哪一种人生不需要苦难助跑.苦难于我们而言.不单是阻力,亦是动力。昂起头采.笑傲苦难,用苦难武装自己的人生:用苦难给人生插上奋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0.
苦难教育是通过让受教育者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得到挫折感,来促进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当前,我国苦难教育存在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苦难教育不断缺失以及苦难教育在社会中得不到正确引导等问题。对此,当前应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纠正家庭教育观念以及丰富社会苦难教育活动来加强苦难教育,使苦难教育回归。  相似文献   

11.
张波 《文教资料》2009,(11):25-26
《活着》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历经众多的苦难后依然平静地活着的故事,表现了人们超越苦难与自我救赎的执着精神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凸显了苦难生存境遇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苦难人生,面对苦难,主人公所体现出的更多是超越之后的宁静、宽容与大度。同时,在苦难主题的背景下,《活着》引入了另两条叙事线索,即“温情”和“审丑”。“温情”为福贵的苦难人生点缀上一片绚丽的色彩,并造就了福贵的韧性;“审丑”则另辟一副丑陋不堪的景象,直面残酷的现实,还原了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苦难是一种让你付出了最美好的一切之后,才唤醒的对于幸福人生的艰辛追求;真正的苦难,是为了教会你怎样珍惜美好人生的价值。只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才能构筑起生命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在余华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中有一组很有精神内涵的少儿形象.这些少儿形象体现了一种由无根的流浪到无法享受人间温暖的早亡再到身心都得到拯救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余华由体验苦难到忍受苦难再到消解苦难的主体精神的流变.文章分析了这一变化,并从精神生活、文学写作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黎雯 《科学教育》2009,(2):61-62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成才”这样一种成才方式,供后人效仿。人们普遍认为苦难是人生的财富,然而,苦难成为财富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对于苦难的教育价值,我们需要客观、冷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十年浩劫在许多被错划为右派的作家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对于文革时期的苦难叙事也成为了新时期的潮流,《芙蓉镇》便是其中典型的一部.文章归纳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苦难,同时对古华的苦难叙事特色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局限性作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苦难是文学写作一种重要的叙事资源,在写作题材、写作风格多元的新时代,苦难仍是众多作家的选择.但苦难不是人们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也不是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因此作家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对苦难的救赎之路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探索.在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其中,抗争与消解是苦难救赎之道最基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善待苦难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道万丈深渊。——巴尔扎克当苦难来时,达观的人说: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小说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一种思想的大气。他的小说,密集而刺目地铺陈着鲜血和暴力,浓烈而恣肆地暴露和渲染着苦难。对暴力和苦难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暴力倾向和苦难意识构成余华创作的主要特点。这种书写是作者内心对人文关怀的真正向往,是作者对人生苦难痛切关注时,以其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20.
体味苦难苦难对我们,成了一种功课,一种教育,你好好的利用了这苦难,就是聪明。--三毛2005年夏天,我带着女儿在美国西部旅行。旅行大巴在途中经停一个小镇,导游请所有的旅客下车休息片刻,然后去路边的洗手间“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