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思维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贵在于“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向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寻问题、自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因教定学”转变为“因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进度。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底气”,精通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灵气”,必须学会根据当时、当地以及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目标、教学建议以及教科书中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解,就是讲解,解疑,解题答问。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解作业之疑。“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解”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学的能力。教师解得明白,解得深刻,解得透彻,解得形象,解得艺术,学生就会听得清楚,理解透彻,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用得准确。下面谈谈笔者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解”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4.
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教学生“会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科学把握“学会学习”的内涵,是“教学生会学”的前提。教学生学会思维,是“教学生会学”的关键。学会思维要从学会质疑开始,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它以构建“学生本位”为中心,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活动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摆脱“教师中心论”的阴影,扮演新的角色。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充当鉴赏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改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的是对教法的探讨,考虑的是教师教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本应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的事变成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单调地教。老师想尽各种办法设计课堂教学,而学生只是麻木地被动地听着,偶尔在教师的催问下学生齐声喊出“是”或“不是”,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能力的培养。这种全由教师主宰而无视学生表现的课堂,是不可能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要求的。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因教而学”转变成“为学设教”,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行为…  相似文献   

7.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教之以学,这个“学”,当然是“学识”,也更是一种学的方法和能力。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一辈子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所以,我们将学法指导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如概念形成、理论推导和方法思考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也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这是一种“素质型”的指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渗透主要落实在传授阅读方法(直接学法)和培养阅读习惯(间接学法)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给学生一把“会学”的金钥匙,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还要熟练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基于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力点不只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是新的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这里本人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个人导思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11.
房玉锋 《现代教育》2003,(17):119-119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接受向“我要学”的主动索取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采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程艳 《山东教育》2002,(16):43-44
一、放手教学,鼓励创新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学”、“思”、“乐”、“创”的结合,重点突出“学”,实现“学”的三个转变,即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把教师的“教案”转变为“学案”,突现一个“创”字,把教室变为学生创新的场地,让教室的墙壁成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展示墙。如在教学《月亮湾》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盖上书中的图,自己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学生根据“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这句话,在本上画了一个小村子,村子的前面画了一条小河。在学生画时,教师要求学生专心、认真…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过程。由于课堂教学是人类社会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位置、所负的职责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施教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导”为主,学生以“学”为主。“教”与“导”的需要是因为“学”的需要。“教”是为“学”而存在,又为“学”服务的。这近乎是朴素的真理,但却一直困扰着我们,摆不正“学为主”的位置。究其原因,是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所衍化的师道尊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处于发号施令的…  相似文献   

14.
数学知识讲究逻辑性与严谨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怎样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由“愁学”变为“爱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以情施教。真正做到这一点,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方法论等的根本转变。经过实践,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儿个方而来探索试验。  相似文献   

15.
马琳 《四川教育》2002,(11):22-23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这就是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这需要我们自觉地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怎么“教”呢?一、树立课程意识,在材料和设计上求“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师生应该成为…  相似文献   

16.
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在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上必须进行转变,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积极性,“思维”积极性,“手口”积极性,使学生眼、耳、手、口、脑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燕玲 《考试周刊》2012,(76):140-140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但以考试为目标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材的改进、模式的设计等这些只是形式上的更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课本的基本知识点,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甚至超越时代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思考、研究、分析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把只注重教师的“教”转化到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而让学生从“学会”转为“会学”。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学,使学生不但明确学什么,而且懂得怎样学。教师要把“金钥匙”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这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学法”指导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的根子 ,在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 ,这种劳动的成功 ,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大师所说的“相互关系” ,就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 ,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 ,最佳教学效果的取得 ,均来自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所以 ,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相互激励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形成正关系 ;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