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舒良 《收藏》2012,(5):107-111
南京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宜兴古来交集甚多。南京博物院藏紫砂壶可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相媲美,所藏有时大彬、陈鸣远、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吴月亭等名家名壶,涵盖了紫砂发展史中几乎所有大家。此文选取南京博物院馆藏紫砂珍壶与读者共赏,一同领略历代大师的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2.
壶痴沙志明     
安然 《收藏》2012,(9):126-131
沙志明绝对是中国民间收藏紫砂的一个符号,要作紫砂专题,沙老怎能越过?本刊在1995年就曾刊发《从迷到痴藏方多—访南京紫砂收藏家沙志明先生》一文,介绍过他和他的藏品。此番由安然女士撰文,本刊再次详细介绍沙老非同寻常的收藏之路,以期使读者从中有所思、有所悟。沙志明解说吴经墓出土提梁壶壶高17.7厘米,是目前可考纪年最早的紫砂壶,有力地证明了紫砂壶诞生于明中晚期。南京博物院收藏。  相似文献   

3.
程龙伟 《收藏》2012,(9):102-106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故宫旧藏的万历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就是以紫砂为内胎、外罩雕漆的宫廷用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此类传世珍品。旧藏中还有一部分明代宜钧制品,以紫砂为内胎,外罩仿钧窑窑变釉。因明代紫砂尚属初创阶段,器表粗糙,为显示宫廷华贵气象,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茗壶都是以紫砂为内胎的雕漆或挂釉制品,尚未见光素无饰的本色紫砂茗壶,故宫收藏的这件明万历时残缺的雕漆提梁壶(图1)已经算是非常素雅的了。还有一件宜钧"祥符铭"茶叶末釉葫芦瓶(图2),也只是用紫砂为内胎。  相似文献   

4.
程龙伟 《收藏》2012,(5):100-106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故宫旧藏的万历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就是以紫砂为内胎、外罩雕漆的宫廷用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此类传世珍品。旧藏中还有一部分明代宜钧制品,以紫砂为内胎,外罩仿钧窑窑变釉。因明代紫砂尚属初创阶段,器表粗糙,为显示宫廷华贵气象,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茗壶都是以紫砂为...  相似文献   

5.
老叟 《收藏界》2011,(7):66-66
笔者喜欢收藏紫砂老壶,其收藏原则是以老为主,名家为上。因为老壶承载着紫砂发展的轨迹,是研究紫砂史的实物佐证。家藏老壶中有一件是清末的作品,属名作名刻,深受笔者喜爱,现详细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6.
季江生 《收藏界》2010,(7):66-68
收藏紫砂壶,首先要了解壶的制作工艺和紫砂发展史。一般应从年代、泥料和艺术三方面考虑,方能收藏到上品的紫砂壶。年代是指老壶与新壶的区别,一般讲老壶历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使用传承,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是研究紫砂发展史的实物佐证。同时存世日久、表面形成的自然包浆更便于赏玩,因而同样条件下老壶价值高于新壶。泥料是指做壶的材料,宜兴紫砂分紫泥、朱泥和绿泥,烧成后三种原色分别为紫色、红色和米黄色。由于泥料配比、窑烧温度上的差异,出窑后器物颜色相差很大,紫有深浅、红有浓淡、黄有强弱,这就使紫砂壶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是指制壶人的水平高低,是衡量紫砂优劣的主要标准,依上面三点,下面将笔者家藏的几把紫砂壶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9,(6):20-20
【艺术品介绍】 “吕氏阴阳太极壶”含两把壶,合二为一,高约5.7cm,直径约12.3Cm,以吕氏家藏陈腐30年的极品紫砂泥,经“吕派壶艺”天工细制。  相似文献   

8.
夏汶  中健 《收藏》2009,(8):206-206
[艺术品介绍]“神来之品,天作之合”紫砂壶,向为传世珍品,历代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为之痴狂。吕氏阴阳太极“大师紫砂壶”含两把壶,以吕氏家藏陈腐30年的极品紫砂泥,经“吕派壶艺”天工细制。  相似文献   

9.
谭文诚 《收藏界》2011,(7):48-53
上世纪30年代,宜兴紫砂业掀起了制壶与陶刻的高潮。一些陶刻的名家高手们在紫砂茗壶上或书法或绘画,书画高雅刀法遒劲,山水人物法度严谨,茗壶名刻相得益彰,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独特的民国紫砂艺术,增强了紫砂茗壶的艺术魅力,深得民国上层人士的青睐。"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故当时名家刻陶的工价要比制作茗壶的壶  相似文献   

10.
明清紫砂鉴定中的几个盲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诵雎 《收藏》2007,(3):38-42
紫砂壶的收藏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虚热,90年代后期的迷茫,终于到了现在冷静的阶段。喧嚣渐去,尘埃落地,玩家,藏家开始以一种正常的心态玩壶,藏壶。这是收藏的规律,也是紫砂收藏爱好者的福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