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天帝赐酒     
《阅读与鉴赏》2002,(8):55-55
群神朝于天。帝曰:“觞之。”帝之司觞(掌管酒的人)执简记而簿之,三千秋而簿不成。帝问焉。曰:“皆有舁之舆。”帝曰:“舁亦簿之。”七千秋而簿不成。帝又问焉,乃反于帝曰:“舁之舆又皆有其舁之。”帝默然而息,不果觞。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后元二年春……,光为大司马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上即位,乃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客,礼下之已甚。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  相似文献   

3.
请按要求完成以下四则练习:(一)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官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  相似文献   

4.
王代福 《当代学生》2012,(24):32-33
先生①,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②,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③之上九④,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⑤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  相似文献   

5.
帝子教花     
青帝乃万花之君,掌管天下花种.帝有四子,嗜花,尝求帝以养之.帝不允,曰:"汝知养,不知教."四子啼求之,帝无奈,许之.  相似文献   

6.
一后稷神话始见于《诗经·生民》,该诗叙后稷诞生的故事及其对农艺的伟大贡献。兹录其前半于下:厥初生民,时维姜螈。(《毛传》:“姜姓螈名。”《郑笺》:“炎帝之后。”)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毛传》:“帝,高辛氏之帝也。”按,高辛乃帝喾之号。《孔疏》:“言当祀郊禖之时,有上帝大神之迹,姜螈因祭见之,遂履此帝迹拇指之处,而足不能满,时即心体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灾)无害,  相似文献   

7.
行龙司雨,自秦汉以降,多见诸文人墨迹与画卷之中。世人以为,龙自夏商产生以后,便独具司雨之功能。今吾人所见之文献,无过于殷商甲骨者。本文利用大量卜辞之“龙”、“雨”辞条,排比考鉴,发现此二字基本不在同一龟版中出现,故作出“商龙不曾司雨”之结论。有商一代,主雨者乃全能之“帝”。商人祈雨,卜问的对象是帝。帝可令“雨”,亦可令“不雨”。亦有焚巫尪以祈雨者?疚目疾炝私醪反?仅发现五条“龙”、“雨”并现者。然其中四条读作“宠”,一条系地名“龙田”,均与司雨无涉。  相似文献   

8.
典故三则     
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相似文献   

9.
的卢之死     
《高中生之友》2011,(18):37
初,帝为贼所乘,崩于白帝城。新帝初立,惊闻先帝爱骑的卢已绝食数日。群医无策,乃急召蜀中名士公孙先。公孙先者,乃跃马公孙述之后,自幼习相马之术,晓马语。公孙先始见的卢,见其两颊垂泪,啼声哀婉,因而喝退侍者,以马语问的卢:"素闻君乃千里马,今新帝初立,君亦应振奋余勇,显扬威名,何为此者?"的卢答曰:"吾自幼丧父母,后随孙吴二将军,奈何二将皆战死,加之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南海之帝名“倏”,北海之帝名“忽”,中央之帝叫“混沌”,他们三人是好朋友。“倏”跟“忽”到“混沌”那儿去做客,“混沌”待他们非常热情。为了报答他,两人对“混沌”说:“人人头上都有耳、目、口、鼻,用来听声音,看颜色,吃饭和呼吸,可你的脑袋是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可以说是古今皆知,《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  相似文献   

12.
(一)《后汉书·冯鲂传附冯石》:“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块各一。” 谢承《后汉书》“驳”作“骇”,“剑”作“绶”。 按:“驳”当作“骇”。范书本传李贤注:“以班犀饰剑也。”《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李贤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剑’。”则知“具剑”为有装饰之剑,玉具剑即以玉为装饰之剑,骇犀具剑,即以骇鸡犀为饰之剑。李贤释“驳”为“班”,因“班”同“斑”,与“驳”同义,故成此误。又《应奉传》作“驳犀方具剑”,误同。骇犀,即骇鸡犀,犀角名。《东观汉记·陈导》:“光武赐陈导骇犀剑。”《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作骇鸡之犀。”《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足见骇鸡犀为奇珍。谢承书“剑”作“绶”,误。周天游《七家后汉书》校注云:“范书本传及《御览》卷三四二所引《东观记》均作‘剑,。”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研读有关楚辞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天问"乃屈子借天之名义发问,旧说不得其旨;"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乃屈子假众人之言以发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屈子问鲧的尸体被禁遏于羽山,为何三年而不腐败,非谓鲧被刑杀也;"鲧何所营,禹何所成"中"营"字乃惑义,非"经营"、"营造"义;"简狄在台,帝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盖问帝喾与简狄行性事于九成之台。  相似文献   

14.
神宗好名畏议 东坡既系乌台狱,天下名公知其冤而多不敢正言,唯张方平、范景仁上书救之。方平书盛赞苏子之才,谓“其文学实天下奇才,而犹碌碌无以异于流辈”等语。其书未达御览,后苏子出狱,见其副本而吐舌动色,或问其故,苏子不答。有问苏子由者,子由曰:“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今安道之书乃云:‘其文学乃天下之奇才也’。独不激主人之怒乎?但一时急于救之,故为此言耳。”又曰:“但言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今乃开端,则是杀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后世子孙因而杀贤士大夫,必援陛下以为例。神宗好名而畏议,疑可以止之。”(《元城先生语录》)  相似文献   

15.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今传《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作:“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今案:“倏忽”一词,古书多用,状急疾迅速之貌。而王逸注文“倏忽,电光”乃“倏忽,如电光”之脱文;脱而于义龃龉。但这一脱误的时间很早。唐柳宗元尝作《天对》有“倏忽之居,帝南北海”二句,自注云:“倏忽,在《庄子》甚明。王逸以为电,非也。”是柳氏所见《楚辞》王逸注已脱误。然而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引王逸注《楚辞》云:“倏忽,如电”;同卷又引作“倏忽,如电光也”(同条又引王逸注文“倏忽,急貌也”,系引王逸《招魂》“往来倏  相似文献   

16.
指出由于忽视了“枢”有“北极星”这一义项,造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误训部分含“枢”条目;理顺了“招摇”和“摇光”二星名的相互关系,纠正了把二者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分析了“帝座”的丰富内涵,并指出《汉语大词典》等训释该条之不足。  相似文献   

17.
日月之形     
又问予以“日月之形,如丸邪?如扇也?若如丸,则其相遇岂不相碍?”余对曰:“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面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  相似文献   

18.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的政治家、思想家黄宗羲晚年所写的一部政治论文集。“明夷”是《易经》上的卦名,郑玄注:“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明则夷矣,故谓之‘明夷’”。因此后来就以“明夷”比喻君主暗于上,贤人退避的乱世。又,《易·明夷爻》:“箕子之明夷”。意思是说箕子有明德而逢纣之恶,乃以明为暗。宗羲身当易代之际,怀才而不遇,所以用箕子自比,著此书,表面上是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吸取晚明覆灭的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后元二年春……,光为大司马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上即位,乃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客,礼下之已甚。光秉政前后二十年。  相似文献   

20.
移树说     
原文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子曰:“有是哉?”请试,许之。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①,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