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庙学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原生态格局,文庙客观地反映着我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演变历史,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强化学校教育、劝学等传统教育功能,千百年来一直是传承儒家文化和扩充中国教育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教育遗产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合理对接,重构文庙教育遗产的现代价值体系,才能使我国文庙深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庙学合一"是东北地区古代传统教育的原生态格局,东北地区文庙客观地反映着东北地区文化和教育的演变历史,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社会文化教育、劝学等传统教育功能,千百年来,一直是传承儒家文化和扩充中国教育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教育遗产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合理对接,重构东北文庙教育遗产现代价值体系,才能使东北地区文庙深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文庙作为官修的传播儒学的场所,伴随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治理,得以出现在王朝治理的“中心”,其在承载祭祀孔子的同时,扮演了“学校”的角色。于西南边地而言,文庙在推动边地教育发展的同时,为地方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边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始建于元代的建水文庙,从始建之初就发挥着“庙学合一”的功能。在长期发展中,文庙内先后建立庙学、府学、州学和县学等教育机构,在传播儒学的同时,推动了元以降建水地区教育的发展。建水文庙作为边地的一个个案,实则是整个云南地区元以降教育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文庙延续至今,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它如同自然界的生物一般,因受多种自然、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自身特殊的生态。从生态的角度认识、考察、解读文庙,是当前进行“文庙”及“文庙学”研究的一个新尝试。通过对湖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宁远文庙发展历程的考察可知,自然生态是文庙生成的土壤;人文生态是文庙存在的灵魂;社会生态是文庙延续的动力。文庙与各种因素不断地交织和交融后,所形成的既具国家意志又具地方特色的“庙学合一”的生态教化空间,是文庙生命力的根基和保障。同时发现,文庙生态的存在对当代文化教育发展及学校建设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庙学研究     
庙学即文庙与学校的结合体,自两汉肇端、唐朝定制,至宋在“重文”政策引领下获得快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发现宋初因庙设学,北宋中后期庙、学并立,甚至部分书院“庙学”化,使得庙与学形成一个教化命运共同体,学因庙而得以拓展教学空间,庙因学而得以教化大众,可说是集政统、治统、道统与教统于一体,对元明清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文庙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教育内涵,具有珍贵的历史及现实价值。对其进行研究,无论是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深入了解东北文化、教育历史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东北地区现存的支庙数量极少,对其保护和利用亟待加强。将东北地区文庙开发成为社会教育基地,恢复祭孔典礼,在文庙中记载当地文化教育名人是对其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文庙是奉把孔子的专庙。由于历代帝王的追溢,地位不断提高。儒林立子,更是顶礼膜拜,敬若神明,尊为“万世师表”,各地都建庙奉祖。明清时代,京。省、府、州。县。厅,各级政权所在地,都建有规格大小不同的文庙,庙门上挂着‘喀民人等,到此下马”的牌子。新官上任,首拜文庙。春秋二祭,隆重举行。文庙非但是奉把孔子的专庙,更重要者是培养后生的场所。故文庙必须附设儒学(官办学校),储养人才,以为世用。而汉中府向来与附郭的南郑县,共同建一文庙,亦即同一儒学,而儒学又有府学(又称店学)和县学之别。因而府。县儒学,皆附设…  相似文献   

8.
庙学是指依附于孔庙中的学校。有人认为,早在东晋孝武太元十年(385年)即已出现当时称为“庙屋”的庙学。但迄今为上,人们对“庙屋”的性质与功能知之甚少。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庙学正式出现于唐代。其依据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处州孔子庙碑》中,赞颂处州刺史邺侯李繁修建孔庙的功绩时曰:“惟此庙学,邺侯所作。”韩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推出“庙学”一词的人物。从唐代开始,中国的各级官立儒学都祭祀孔子,凡有孔庙的地方一般都附设有学宫,形成“庙”与“学”紧密结合,由学尊庙,因庙表学的格局。 在一些闽台官员看来,庙学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孔庙的历史可谓煌煌久矣. 顾名思义,所谓“孔庙”是我国历朝历代祭祀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在王朝更迭的历程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全国各地保存了许多历朝历代的孔庙,尤其是以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庙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三孔”.  相似文献   

10.
上海的文庙,其庙址前后迁移五次,至于现在文庙路215号的地址,还是在上海开辟为商埠以后的事。上海于11世纪设市舶提举司及榷贷场,成立上海镇。到了13世纪中叶,才由镇人唐时措买房屋,改建成“梓潼祠”,挂孔子遗像于祠中,并于祠旁建“古修堂”,供诸生读书。于是上海始有镇学,并备文庙的雏形。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原镇学扩建而成县学文庙。元至大三年(1310年),邑绅瞿霆发收买民田500多庙,将文庙迁到西门。相隔四年,即无延佑元年  相似文献   

11.
书院自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机构,便开启官学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崇儒的视域下,为维护政统、彰显道统和赓续学统,书院又行走在“庙学化”的道路上,通过对官学中庙学礼制的因袭与创新,将祭祀空间与教学空间予以合理建构,呈现出“完全庙学化”和“不完全庙学化”两种相关联的教育形态,既为书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又促使书院努力践行“成圣成贤”教育目标及树牢书院人儒教文化信仰的神圣使命,所形成的书院庙学文化又深刻影响到韩国、日本等中国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2.
文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教育机构。本文以江阴文庙为例,运用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生产理论,对古代中国教育空间的生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文庙作为一个教育空间,其物理空间的生产实践是在国家制度、权力意志、经济资本和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通过相关建筑物的命名与空间环境的营造,文庙空间有效地表征了儒家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并且通过官员谒庙、授业课试和定期祭祀等教化活动,文庙所表征的教育空间也得到了儒家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史为鉴,江阴文庙空间的生产也为现代教育空间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我国古代把建有先圣、先师庙宇的学校、书院称为庙学。在庙学中对先圣、先师的祭祀称为释奠、释菜礼。本文以河南书院庙学释奠、释菜礼为研究对象,探究书院庙学礼的组织形式和特征,为书院和书院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庙学却是各级儒学,元代在儒学教育上继承了两宋以来的高学合一制度,使祭祀与教学相结合的庙学制度更加完备,朔望祭祀、讲书是元代各级儒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祭祀是元代庙学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陶行知教学改革思想的启示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于研究和探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早在本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传统教育重教而轻学,重书本而轻实践的弊端,先后提出了“教学合一”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革新思想.1917年秋,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任教伊始,便从实践、理论、舆论等多方面为革新教育而进行了不懈努力,立足于一校一地,放眼于全国.他在教育改革中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将传统的“教授法”改为全新的“教学法”.他在《教学合一》一文中(该文发表于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想》1号)明确指出,当时学校的弊病之一是教授法,“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这种情形以大学最为典型、他尖锐地批评旧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象教校.”究其原因是“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将“教与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绝对不可分离,应当合一.他认为“教学合一”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即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对于一个问题,不要将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途径,并且学会举一反三.“第二,教的法子必  相似文献   

16.
以农村教育为突破口探索农村中学教改之路怀柔县庙城中学庙城中学是怀柔县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地处农村与县城交界处。1961年建校。多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的教育改革总没有跳出“应试教...  相似文献   

17.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之后,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地位不断提高,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教育的基本内容。祀孔与传播儒学逐步形成“庙学结合”的教育规制,而良吏名宦也必须贯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以兴学立教作为重要职责。研究和总结唐宋至清代潮州“庙学结合”与良吏兴学的情况和历史经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是中国第一所“择差教育”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学校专收“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教师难教,家长难管的“差生”。学校以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让孩  相似文献   

19.
嘉兴文庙自唐宋建立伊始,即寄托着官绅对地方教化的期待,通过庙学合一的建制,逐渐成为社会风教之中心。发生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嘉兴拆毁文庙一案,起于清末以来学科更新与共和理念影响下诞生的新文化精英革新社会的尝试,却彰显出民国初年地方官绅对传统道德价值的普遍坚守与认同,在案件推演中展现出的保守社会氛围述说着新文化强势话语下的另类地方面相。  相似文献   

20.
一“学校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在我国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有关的基本理论研究目前正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普通学校管理原则究竟有那几条,还远无定论。据初步统计,1980年至1983年间,其提法就达23种之多。“信息反馈”是不是学校管理原则,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看法。笔者认为,它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原则之一,并已为实际工作所证明。由于忽视信息反馈的作用,在工作上往往采取形式主义走过场的作法,只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