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中学教学和大规模的考试越来越重视证据意识的培养和考查,教与考都普遍使用文献史料。数据史料是文献史料的一种,近年高考和各地中考经常用之考查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笔者发现,运用数据史料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会影响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在教学中使用则不利于培养学生辨析史实及史论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本文试举例说明三个误区的具体表现,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二期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而在历史探究学习方面,拥有史料证据意识无论从历史学本身的要求还是从当代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中学历史学科学生史料证据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忽视史料证据来源和可靠性、缺乏甄别运用史料证据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史料证据意识教育,文章对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分析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所体现了的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以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求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立德树人的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热点,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推进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在无论是历史教材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材版本增多,但无一例外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新版历史教材中更多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图片、文字材料、遗址古迹等史料,减少了直观呈现的历史结论。而历史教师也更加注重通过对史料运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美国历史教师重视史料的运用,注意利用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再现过去的面貌与形象,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十分强调史料的“证据”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微课的制作和应用要落实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落实时空观念的培养,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注重史料实证,着力培养学生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庞杂信息的能力;突出历史解释,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解释方法,重视以史为鉴;抒写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2010年历史学科试题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大量运用文字、图片、图表、数据史料创设新情境。重视对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考查范围拓宽,除了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外,加强了对文史常识、治史方法以及史观认知的考查。试题难度和2009年宁夏卷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8.
历史课程贯彻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立德树人。学术型历史课堂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史实、史料和史感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现实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等。学术型历史课堂的有效实施有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学术型历史课堂要以教学立意为方向,以史实逻辑为主线,以史料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热情,体现教师的教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科学、适切、有效地使用历史地图,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意识,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所倡导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的培养。基于传达史学方法、丰富学习经历的课改理念及要求,中学历史地图教学不仅要继承注重识读能力培养的传统方式,而且要进一步关注挖掘隐性信息、综合多维信息,提升信息表达品质等地图教学目标的达成;更需立足于对历史本体的认识,阐发历史地图作为史料证据的独特证史功能。后两者理应成为当下改进中学历史地图教学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正>近十余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历史证据意识的不断倡导,史料教学已逐渐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常态。无疑,基于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观点,即"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教学中引入史料以展现历史结论的获得过程,强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历史思维习惯,对打破视教科书为"圣经"、以"背多分"为主要特征、片面强调记忆功能的历史教学陋习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好历史课程的重要载体,如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史料,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进而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指出,最基本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辨析史料和解答材料题的能力。首先运用史料,培养兴趣,其次运用史料,培养能力。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史料,通过探究史料,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学术型历史课堂即采取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研读史料,在体验和感悟历史真谛中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课堂。徐蓝教授认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支撑和基础的,是认识历史和学好历史的关键……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也是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的主要体现"[1]。学术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历史解释"素养落地且具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放在特定时空框架中、以可信的史料为基础、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13.
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学校的历史教育遭遇“危机”,为此进行了改革,其表现之一是十分重视史料教学,即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证据,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此项改革坚持数十年,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与社会的赞同,而且使英国的历史科教育彻底摆脱了危机。跨世纪之际,中、美、英三国相继出台了各自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它们都十分重视史料的运用。史料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3.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可以说,史料教学已成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思考如何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与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与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契合,注重培养学生研读、分析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以及通过史料再现历史的能力。基于史料实证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学生层面和从教师层面着手,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理解能力与问题意识,也要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5.
高三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如何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成为高三教师研究的主题。"史料—问题—情境教学法"符合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用这种教学法应强化对难点知识、主干知识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历史新课标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视越来越突出。近年来,高考改革不断深入,材料解析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习和研究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之上的。在新课改环境下,史料越发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视,教学情景的营造、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能力的锻炼、历史思维与意识的培养等等,都需要丰富多彩的史料。但中学历史涵盖古今中外,史料浩如烟海,中学教师精力、学养有限,很难像历史研究者那样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搜集。因此,如何搜集合适的史料,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成为教师们倍感棘手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搜集史料的一些方法,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由于一些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高考考查目标,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史论脱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学历史教师要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意识,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燕 《考试周刊》2008,(8):107-108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如何正确使用好教学史料已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问题.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一种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意识、能力和方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历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激发投身科研的意识和热情,并了解、掌握科研的一般过程、特点和规律,逐渐形成善于质疑、探究的态度和方法,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为实现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消除进入高校学习的“不适应期”搭设一个良好的“平台”。2.培养学生获取、利用史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尤为重视“史论结合”,重视对史料的获取、甄别、提炼和利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为了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利用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