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初秋,晚风凉滑,清爽怡人。夜色垂合,繁星满天的窗外,虫儿又奏响了最温柔的乐章,轻轻唧唧,似咏哦似浅唱;  相似文献   

2.
杨霞 《江苏教育》2011,(7):88-90
人到中年,孩子还懵懂无知,老人已风烛残年,亲情是决计碰不得的心堤。  相似文献   

3.
晚明清初文人李渔没有像很多遗民诗人那样去缅怀故朝,他以平民身份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代表作之一《闲情偶寄》就是李渔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突出表达了其生活情趣——闲情。闲情是紧张生活下的舒缓,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闲情赋》,专家们历来持不同看法,争论颇大,焦点在:它是不是专写爱情的作品?有没有“讽谏”?“讽谏”内涵究竟是什么?对照本发现,它根本与任何所谓托寄无涉,只是和汉赋中的同类作品一样记录了自己一次隐蔽的自认为十分不应该有的感情波澜,目的是为了心理疗治。  相似文献   

5.
6.
《闲情赋》的主旨,是寄托还是言情?本文认为,是“余”的内心活动、胡思乱想的“自白”,是“意识流”手法。  相似文献   

7.
8.
王英 《滁州学院学报》2005,7(3):13-14,36
陶渊明《闲情赋》的“闲”字应解释为“清闲”;此赋应创作于陶渊明归隐后之一两年的时间内;其主旨既不是表达爱情,也不是寄托政治寓意,而是作者在悠闲适意的田园生活中阅读前人之作的即兴之作。  相似文献   

9.
10.
《闲情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闲情赋》作于《感士不遇赋》之后,二者为述志陈情姊妹篇。《闲情赋》比兴象征,不同于《感士不遇赋》直抒胸臆。苏轼之评《闲情赋》,最具心眼:“与屈、宋所陈何异?”本文首次紧密联系屈、宋,认为表现了忠君爱国之重要意旨,或缅怀古圣帝明君,或感念东晋诸帝,或独示对东晋恭帝被刘裕所毒害之感慨,或俱兼包其内也。  相似文献   

11.
闲情记趣     
惟每年篱东菊绽,秋兴成癖。喜摘插瓶,不爱盆玩。非盆玩不足观,以家无园圃,不能自植:货于市者,俱丛杂无致,故不取耳。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交替之动乱时代,少壮便怀报国之志。只因当时“天寒夜长,风气萧索”,他的奋斗终归绝望。《闲情赋》不失一寄托情怀之佳作。它以追求美人爱情失败为喻,即表现了陶公这种政治理想的幻灭。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闲情赋》历来争议较多。本文尝试给这些不同的观点归类,并试作评析,此篇作品是陶渊明娱情娱性、调节自我情感、平复失衡心理的悼亡之作,这是他作为生命存在的必要方式。文学作品如必有目的,创作本身就是目的。描摹人情,搜寻快乐,娱己娱人,宅心独养,是文学的自然本性,犹如春草碧色,白云舒卷。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闲情赋》历来争议较多。本文尝试给这些不同的观点归类,并试作评析,此篇作品是陶渊明娱情娱性、调节自我情感、平复失衡心理的悼亡之作,这是他作为生命存在的必要方式。文学作品如必有目的,创作本身就是目的。描摹人情,搜寻快乐,娱己娱人,宅心独养,是文学的自然本性,犹如春草碧色,白云舒卷。  相似文献   

15.
闲情记趣     
惟每年篱东菊绽,秋兴成癖。喜摘插瓶,不爱盆玩。非盆玩不足观,以家无园圃,不能自植;货于市者,俱丛杂无致,故不取耳。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自五、  相似文献   

16.
欲望·闲情     
马犇 《高中生》2011,(10):29-29
永无尽头的欲望,会让人变得身心交瘁、一无所有;劳顿之余不忘闲情,会使人心宽体胖、拥有世界。  相似文献   

17.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李渔,字莅鸿,祖籍浙江兰溪。幼年家庭富足,后家道中落。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清的政局转变,曾带上以自己的姬妾为骨干的家庭昆班,到各地达官贵人家演戏,以博取钱财和“拂拭”。  相似文献   

18.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李渔,字莅鸿,祖籍浙江兰溪。幼年家庭富足,后家道中落。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清的政局转变,曾带上以自己的姬妾为骨干的家庭昆班,到各地达官贵人家演戏,以博取钱财和“拂拭”。  相似文献   

19.
《闲情偶寄》的成书时间常见有三说,一日1617年,一日1671年,一日1672年。这种混乱的表述实有纠正的必要。通过辨析,《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的说法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20.
<闲情赋>的系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本文在辨析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闲情赋>系年作进一步分析考证,提出此赋的写作时间应为陶渊明彭泽辞官之前的母丧居忧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